七夕“劫”,被“養豬”了…

發布時間:2023-08-22 13:59:27  |  來源:Fintech圈子  

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節來了,但歡度節日的同時也要注意,如今騙子以婚戀交友的名義實施的詐騙套路越來越多,甚至還會誘導參與網戀投資,導致受害者最終“人財兩失空余恨”。


(資料圖)

來源:百度

就在近日,柳州警方發布消息稱,有市民在聊天軟件上認識一名女網友,因聊得投緣很快確定了網戀關系,一段時間后網戀女友稱自己在投資平臺買賣黃金白銀賺錢,還可以幫其管理賬號,隨后該市民同意了便轉賬給對方,在拿到第一筆盈利提現之后,該市民追加投資,但最終卻發現賬戶無法提現,同時被網戀女友拉黑,共被騙16萬元。

據介紹,這類騙局稱為“殺豬盤”投資理財詐騙。犯罪分子通過社交網站偽裝成功人士加受害人為好友,這個過程稱為“找豬”;隨后以好友或情人身份誘惑受害人網戀,通過一段時間的言語關懷鞏固網戀關系,這個過程稱為“養豬”;聊天過程中,犯罪分子會通過各種方式把話題引到投資理財上,以自己的有錢身份使受害人對其賺錢的方式產生興趣,順理成章把受害人引入投資平臺陷阱,這個過程稱為“殺豬”。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此類以交友為名實施投資理財詐騙的行為近年來有所抬頭,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方面,騙子僅在線上實施了“言語關懷”等低成本行動,使用情感手段降低受害者的警惕性,同時也便于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另外,騙子通常以各種理由誘導受害者下載境外聊天軟件,或是誘導受害者下載其私發的App鏈接;此外就是,騙子往往“放長線、釣大魚”,在投資理財過程中先給受害者一點甜頭,待其深陷其中追加投資時再迅速跑路。

蘇筱芮認為,消費者應當意識到,國內所有理財投資相關的業務均為持牌經營,非持牌平臺很有可能為不法分子所設,此外,對于未確認其真實身份的線上網友應該保持警惕性,保護好自身的金融財產,不被所謂的“甜言蜜語”沖昏了頭腦而給對方進行轉賬。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節變七夕“劫”的案例并不少見,除了網戀投資詐騙外,北京商報記者根據湖南、廣西、山東、廣東等多地警方發布梳理發現,七夕情人節的高發典型詐騙還有紅包詐騙和退貨詐騙等。

每逢此類特殊節日,也是微信紅包頻發時段,一些黑客等不法分子盯住機會,把木馬病毒偽裝成“微信七夕紅包”混淆其中,點開后卻是一條詐騙鏈接。一旦點擊該鏈接,通常要求用戶提供微信賬號、密碼、信用卡號等個人數據,從而盜取個人信息和財產。

另外,也有受害者稱在上網購買七夕節禮物后,接到冒充商家的電話,稱其購買的商品質量有問題,非要三倍退款補償。當受害人信以為真,按照騙子的要求進行掃碼操作,填寫卡號、密碼、驗證碼后,結果卡內余額被盡數轉走。騙子更是以“驗資”為由,讓受害人繼續提供其他的的銀行卡,實施詐騙。

根據濰坊市公安局披露,近期就有受害者接到一陌生來電,對方自稱是電商平臺售后客服,說稱受害者在網上購買的七夕禮包有質量問題,可以申請退賠,只需要按照客服的引導操作就可以全款退賠,而后,該受害者根據對方的指引,向對方賬戶轉賬5268.18元后,發現被騙。

對此類詐騙行為,警方提醒,來源不明的鏈接不要點,以免掉入釣魚網站的陷阱。個人重要信息(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密碼、手機驗證碼等)不要隨意泄露;愛情雖甜蜜,交友需謹慎!一定要通過正規的婚戀網站、交友平臺尋找對象。要多考察、多分析,不要輕易相信對方說的話。

另外,網絡退款并不需要向對方轉賬,一切操作都在該平臺進行;驗證碼和各類密碼要小心保管,不要點開對方發來的退款鏈接,也不要將銀行卡賬號、密碼和驗證碼告訴陌生人;遭遇電信網絡詐騙莫驚慌,要第一時間報案并盡可能保存證據。

各類詐騙行為屢禁不止,針對后續整頓治理,蘇筱芮認為,一方面需要各主流社交軟件強化監控,對可疑人員進行排查和賬號清理,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金融反詐相關的宣傳工作,可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相關市場機構定期制作匯總性質的直播節目、短視頻等,在主流資訊媒體網站、App等進行投放。

文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