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木子劍
來源 |銀行科技研究社
銀行作為經營風險的機構,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其中,征信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顯得尤為重要。
【資料圖】
信用信息是指,依法采集,為金融等活動提供服務,用于識別判斷企業和個人信用狀況的基本信息、借貸信息、其他相關信息,以及基于這些信息形成的分析評價信息。
對于銀行來說,信貸業務對個人和企業征信的需求不言而喻。而隨著信貸數據“斷直連”及央行發布的《征信業務管理辦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涉及征信的各機構開始整改,比如接入或換簽持牌個人征信機構和備案企業征信機構的銀行越來越多。
通過招投標信息服務平臺及網上公開資料,《銀行科技研究社》對近兩年銀行征信數據服務采購項目進行了不完全統計。需要注意的是,數據來自于網絡,《銀行科技研究社》對其完整性、準確性不作保證,內容僅供參考。
01
86個項目
百行征信、樸道征信成“大贏家”
《銀行科技研究社》統計到86個項目,涉及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農商行等,總計中標/入圍127人次。部分項目有多個中標人,中標人最多的項目為武漢眾邦銀行的2022年度第三方B端數據供應商入圍采購項目,有21家企業中標。
其中,百行征信中標44次,樸道征信29次;百融云創4次;華道征信、中數智匯各3次;有數科技、生騰數據、聚微科技、北溟信息、中誠信征信、金堤征信這6家企業各2次;另外還有32家各1次。
百行征信和樸道征信在項目中標次數上領先于其它企業。這兩家是央行先后批準設立的目前唯二個人征信機構。據悉,截至2022年8月末,百行征信、樸道征信分別覆蓋4.96億人、1.57億人,提供服務38.59億次、10.13億次。另外,兩者分別是第一、二家同時持有個人征信業務牌照和完成企業征信業務經營備案的市場化征信機構。
而百融云創、中數智匯、生騰數據、中誠信征信、金堤征信、成都金控征信、企查查、安碩企業征信、鵬元征信、品尚征信、金蝶征信、安徽省征信股份等多家中標企業均是完成備案的企業征信機構。
截至2022年8月末,在央行分支機構備案的企業征信機構達136家,已實現企業注冊登記等公開信息的全覆蓋,僅2022年前8個月累計提供信用評分、反欺詐、企業畫像、聯合建模、決策支持等征信產品征信服務就達52億次。
02
多家銀行接入兩家持牌個人征信機構,以確保數據完整性或替代性
據悉,關于我國征信體系建設,央行堅持以“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發展模式,構建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即央行征信系統)和市場化征信機構協同發展、互相補充的發展格局。
在個人征信方面,持牌機構目前僅有2家,銀行為保證合規性,正積極接入或換簽百行征信、樸道征信,因此不少項目是以單一來源的方式進行采購。
《銀行科技研究社》注意到,兩家個人征信機構的數據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在重慶銀行“負面信息數據服務(2022年)”項目招標時提到,單一來源采購理由為:
一是監管合法合規性要求。根據《征信業務管理辦法》的要求,金融機構只能與取得合法個人征信業務資質的機構開展商業合作,以取得個人征信類外部數據服務。因此,該項目僅能從兩家持牌機構引入。
二是數據來源唯一性。兩家持牌機構中,百行征信明確回復暫無法提供該項目所需的數據服務,因此只能從樸道征信采購。
而據《銀行科技研究社》了解,越來越多銀行同時或先后接入兩家持牌機構,原因在于:
一是數據完整性和互補性。兩家持牌機構雖然具備同類型數據,但在數據擁有上顯然有差異。銀行大數據風控需要多樣的數據進行相互補充,以從多維度評估用戶,提升風控能力。
二是替代性。持牌機構僅有兩家,而有眾多的金融機構和其它機構要接入,或在能力支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戰,可能影響數據產品的穩定性。因此,銀行接入兩家機構,可在必要時進行相互替代,確保兩個數據源靈活切換,從而保證業務穩定性和安全性。
未來,在監管要求下,銀行從外部獲取個人和企業信用數據時,逐漸偏向于持牌個人征信機構和備案的企業征信機構。而或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牌個人征信機構不會大幅增加,因此百行征信和樸道征信具有較大的潛力,在數據累積、業務經營等方面將迎來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