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B站《后浪》之后,快手宣傳片《看見》近日也刷屏了。雖然《看見》的主講人“奧利給”大叔黃春生成名于B站,但起家卻是在快手。有趣的是,快手和B站,這兩個出身主流之外的平臺,如今不約而同地迫切希望進入大眾視野。
需要被更多人“看見”
6月6日,快手發布宣傳片《看見》,“參差百態才是生活之景,不要帶著傲慢和偏見看世界”是其核心要義。視頻一經推出,微博上獲贊超45萬,許多官方媒體也積極轉發。
正如B站一樣,如今快手要想更進一步,就必須突破原有圈層,被更多人“看見”。
“老鐵”是快手最獨特的標簽,背后是其發跡于農村及小城市的歷史。快手“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前期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相較于抖音17個月完成DAU(日活躍用戶數)破億,快手用了整整6年。不過,這也為快手營造出獨特的社區文化,即此后被直播同行垂涎的“私域流量”。
快手發展的腳步在2019年開始加速,其創始人團隊發起了k3戰役,沖刺3億日活的目標。今年年初,疫情讓大量商戶向線上轉移,以直播起家的快手迅速跟進。5月,在快手電商生態服務商啟動大會上,相關負責人正式宣布,快手電商日活已破1億。
天眼查數據顯示,2019年12月,快手完成了IPO前最后一輪的F輪融資,估值達到286億美元,上市已然提上日程。不過,從小鎮青年茶余飯后的休閑軟件,到真正登陸資本市場,僅僅擁有“老鐵”是遠遠不夠的,快手迫切需要一個更好的“故事”。相關人士透露,今年以來,快手加大了在主流媒體方面的投入,營銷費用明顯上漲。近期快手電商舉辦了多場高端品牌直播活動,也是在力圖洗去此前“用戶群體偏低端”的刻板印象。
流量紅利模式的考量
嚴格來說,快手和抖音并非同類。
互聯網的生意就是流量的生意。有業內人士曾表示,流量只有兩種載體——關鍵詞與關系鏈。前者關鍵詞分發為驅動,代表是阿里巴巴與字節跳動;后者以社交為載體,代表是騰訊。快手屬于后者,這一點從營收上顯而易見。2019年,字節跳動全部營收中九成源自廣告收入,而快手的營收有60%源自直播。
快手與騰訊淵源頗深。F輪融資的領投方正是騰訊,此次融資后,騰訊的持股比例超過20%。今年5月底,快手內部組織結構經歷一輪調整,王劍偉成為產品總負責人,其正是一名從手機QQ與微信等項目中走出來的騰訊老將。
與字節跳動風格的差異,決定了快手對流量生意的看法有所不同。快手CEO宿華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本質上來說我們和抖音是非常不同的產品。”快手商業化副總裁嚴強也不認同所謂的“短視頻內容賽道”。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被強化的“老鐵”經濟,正是關系鏈導向的流量模式。但是,隨著快手發展的加速,僅有關系鏈已略顯單薄。早在2016年,嚴強便正式開啟快手商業化進程,但他直到近年才對如何深挖流量紅利有了更清晰的闡釋:“流量的真正價值來源于你對產業鏈縱深理解所產生的價值。”
阿里出身的嚴強認為,就流量變現的效率而言,快手的商業化必須要向阿里取經。也正是在去年,幾乎與抖音同時,快手加快了商業化步伐,逐步開放商業流量限制。而在2018年之前,其商業流量占比一直沒有超過10%。關系鏈之上引入關鍵詞,這在嚴強看來,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增量流量”。
已經開始準備好擁抱主流的快手,如今內部早已為更廣闊的社區提前布局。相關人士透露,自去年以來,快手依托直播方面的強項,加快了細分板塊的建設,重點扶持游戲、教育、音樂等垂直類內容,并逐漸開放對于MCN、公會的招募。
讓更多人認同“老鐵”、融入“老鐵”,快手的流量生態故事才會更加誘人。(羅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