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產品持有人機構化加劇 個人投資者占比不斷下降

發布時間:2020-06-09 08:52:02  |  來源:海證券報   

公募基金持有人的機構化特征凸顯。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研報顯示,近年來,機構投資者大量持有公募基金,剔除貨幣基金后,占比已達三分之二。換言之,機構已經成為公募基金最重視的“衣食父母”,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市值占比不斷下降。不過,考慮到未來居民資產配置向權益類資產轉移的大趨勢,基金行業已經開始回頭審視個人投資者的價值。

公募產品持有人機構化加劇

誰是公募的衣食父母?12年前毫無疑問是個人投資者,而12年之后,這個角色已經變成了機構投資者。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研報顯示,一直以來公募基金主要由個人投資者所持有,這也符合其社會定位。但是近年來,機構投資者大量持有公募基金。從2019年年報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底,全部基金中個人合計持有基金占比49.99%,機構合計持有基金占比50.01%,個人與機構平分秋色;而剔除貨幣基金,機構持有基金占比升至63.98%,個人持有基金占比僅36.02%,與12年前個人投資者占比高達85.39%形成鮮明對比。

研報分析認為,過去12年,稅收優惠政策推動機構大量持有公募基金。數據顯示,機構持有基金市值(剔除貨幣基金)從2007年底的3919.84億元增長到2019年底的45814.29億元,占比從13.47%一路上升到50.01%,剔除貨幣基金后占比上升到63.98%,已經成為公募基金主要持有人,其中企業購買基金分紅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是機構踴躍購買基金的重要推動力量。

此消彼長之下,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市值占比不斷下降。數據顯示,剔除貨幣基金后,過去12年,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從最高點的27725.62億元減少到目前的25790.94億元,減少了1934.68億元。這個數字和個人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市值、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相比,相對較低。

“機構業務是公募的基石業務。”在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都向記者發出類似的感嘆。據了解,相當一部分基金公司在資源分配中,對機構業務部的傾斜和人才投入遠超零售渠道。而隨著公募行業近兩年頭部化加劇,花重金從監管、銀行、保險等挖來“有資源”的人才已成為基金公司實現彎道超車的捷徑,在職級和薪酬上更是“高舉高打”,這在業內已經屢見不鮮。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機構業務已成紅海,而個人投資者不管是存量資金還是增量資金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多家具有前瞻性目光的基金公司開始回頭審視個人投資者的價值。

事情正在發生變化

2019年底,基金投顧的開閘,直擊長期以來“基金賺錢而基民不賺錢”的痛點。目前,已有5家基金公司、7家證券公司和3家商業銀行獲準開展或即將開展基金投資顧問業務。

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8年,偏股混合基金指數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為12.5%,相較于滬深300指數8.19%的年化增長率,有明顯的超額收益;但在此期間,基金投資者的實際年化回報率只有5.72%。

“追逐熱點、高買低賣、頻繁申贖,是造成個人投資基金虧損的三大原因。”一位基金公司的渠道負責人告訴記者,從收集的數據來看,某一大省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的平均期限只有7天,而且往往在贖回之后,再度投入“追熱點、虧損、贖回”的惡性循環中。長此以往,即使有階段性盈利也會消耗殆盡,更不用說享受投資的復利增長和獲得感。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基金投顧業務的陸續推開,再加上醞釀與探索中的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將推動更多個人投資者關注、持有基金,公募基金個人投資者占比較低的局面將有所改變。

市場正在發生一些積極的變化。今年以來,盡管大盤指數踟躕不前,但結構性行情讓基金獲得了不錯的收益,同時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發行市場上爆款頻出。海通證券研報顯示,今年以來偏股型基金已發行5530億份,月均1106億份,而2019年全年才4700億份,月均僅397億份。資金入市背后的大邏輯是居民資產配置逐漸轉向權益類資產。目前我國居民配置住房的比例明顯偏高,配置權益資產的比例很低。2019年美國居民配置權益類資產和住房的比例分別為34%、24%,歐元區為8%、35%,而我國為2%、59%,我國居民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陳玥)

關鍵詞: 公募產品 個人投資者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