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金融服務創新水平、防范跨境金融風險等5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在這些措施中,開放特別是銀行業的開放成為關鍵詞。
說起金融實力,粵港澳大灣區的實力不容小覷。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共同編制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前5位的金融中心分別是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廣州。從粵港澳大灣區的維度看,共有香港、深圳、廣州3個城市躋身前20強,占全國總量3/5,由此可一窺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實力。而在大灣區諸多優勢產業中,金融是促進各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一環,“嗅覺靈敏”的銀行已搶先一步。
記者梳理發現,《意見》第十七、十八、十九條中的大部分內容幾乎都是關于金融進一步有序開放試點的安排,諸如探索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保險公司在廣東自貿區設立經營機構,支持境外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商業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發起設立不設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等。
對于金融業對外開放,在2018年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后,現在又按下了加速鍵。早在2018年,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龍頭城市之一的廣州,就發布了關于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提高金融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在外資準入及股比方面,廣州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允許外國銀行在廣州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等。
如今,不少外資機構早已敏銳嗅到了粵港澳金融發展的機會,恒生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等外資行已在積極布局大灣區相關項目。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合伙人黃凱婷表示,擴大銀行業開放的相關措施其實也是配合整個《意見》而推出,對于整個市場來說,《意見》的出臺首先會推動資金的流動,也會推動更多金融產品的發展,銀行的客戶群也會隨之擴大,而且客戶群將著眼于整個大灣區。從客戶的角度來說,對于產品的選擇性會更豐富;從銀行的角度來說,不論是境外的銀行還是大灣區內的銀行,客戶群會更加廣闊,也有更大的空間推出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產品,加強銀行之間的合作。
那么,內地銀行業會迎來哪些機遇?黃凱婷表示,內地銀行自身的金融產品可以拓展到大灣區內的其他地方,內地銀行本身擁有先天優勢,尤其是自身的網絡非常強大,網點數量和品牌的優勢明顯,內地銀行可以利用這些優勢與其他跨境金融機構合作,拓展新的業務。開放更多的便利性后,內地銀行客戶自身的產品需求也會增加,這些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發起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之后,相關的產品也可以反過來支持自身客戶的需求。所以,《意見》的出臺和實施會給內地銀行業帶來很多機遇。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廣東處于中國開放前沿,《意見》實施有利于推動廣東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引領全國開放。《意見》給出了深化金融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擴大了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外資金融機構“引進來”的范圍和持股比例,包括但不限于外資銀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理財公司、證券公司等;持股比例也充分體現了深化開放的態度,既可以是外資控股,又可以是不設外資持股上限。在疫情疊加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情況下,中國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平臺推出系列重大政策,向全世界發出了金融體系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的重大信號。此外,有受訪業界人士總結道,這一次央行決定開放外資參股銀行理財子公司,其實就是踩準了居民資產配置全球化的當口,也是金融進一步有序開放的試點。
“開放”成為關鍵詞,但對銀行業而言,不可避免將加劇競爭。對此,黃凱婷表示,支持境外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得到落實之后,銀行之間的競爭勢必將加大,但競爭也是好事,可以推動市場加快更好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當客戶群及產品種類擴大后,如何更有效進行客戶評估和風險管理,以及了解客戶需求,將給銀行帶來一些挑戰。此外,如何善用科技力量來協助銀行應對風險,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吳家明)
關鍵詞: 灣區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