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風尚 共餐分取(關注餐桌革命)

發布時間:2020-05-06 09:40:46  |  來源:人民網  

飲食文化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當地居民生活習俗的一種體現。雖然千百年來,人們的就餐方式也在不斷變化中,但一種新習慣的養成也并非可以一蹴而就。

分餐制的諸多好處雖已廣泛知曉,但為何在家庭和餐飲企業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分析分餐制推廣的難點和現階段可行的解決方法。

——編者

現實困難

企業成本上升

個人習慣難改

特殊菜品難分

2003年,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飯店協會分別發布了《餐飲業分餐制經營服務規范》和《餐飲業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范》。2016年,中國營養學會編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倡分餐不浪費。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啟動,分餐制又一次被強調。

但在具體操作上,分餐制推廣遇到難題。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解釋,對餐飲企業來講,一方面,部分特色菜品不宜分裝,包含雕花、特殊擺盤等技藝的菜品需確保上菜時菜品的完整性,某些中餐菜品難以推行標準化制作;另一方面,分餐制勢必會增加人力物力成本,同時造成水資源、洗滌用品的消耗量上升。

在家庭聚餐層面,姜俊賢認為,首先國人吃飯喜歡熱鬧,有人會覺得分餐使氣氛尷尬,不利于體現重親情的文化傳統。再者,因為習慣成自然,忘取公筷夾食很常見。此外,我國還有部分地區和人口處于溫飽水平,分餐存在實際困難。

分餐知識教育不足,也是造成分餐意識淡薄的重要原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健康所教授楊月欣說:“長期以來,分餐并不在學生的衛生教育課本中,不在成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中,不像‘飯前便后要洗手’一樣被廣泛宣傳,這表明我們的全民健康教育還需要長期努力。”

在制度建設方面,楊月欣認為,目前我國有對公共餐飲衛生安全硬件和軟件的要求,但缺乏對顧客和餐飲服務管理的相關制度規定,無法形成有效約束。同時,政策、場所(包括學校、社區、幼兒園等)、媒體網絡、專業團體以及廚具制造業等支持性環境的營造也很重要。

“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推廣很難像更換廚房設施那么簡單,合餐制與分餐制看似生活技術的不同,實際背后隱含的是文化理念的改變。”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專家、教授蕭放說。

逐步推進

使用公筷公勺

食物共餐分取

創新菜品形式

在姜俊賢看來,我國推廣分餐制要按照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方式進行。

餐飲企業要提供公筷公勺,創造條件,為消費者分餐提供必要的服務。在廚師少、服務員數量不足的中小餐廳,一律推行分餐制是有困難的,不妨從使用公筷公勺做起。對于中高檔餐廳來說,廚師應多研發便于分食的菜品。

針對講究外形的菜肴,可以加蓋示菜,先展示,后分菜;對于一般性的菜肴,可以小分量盛裝直接提供給客人。如此,在健康衛生的基礎上,既方便飲食,又可突出視覺效果,還相對降低了每份菜肴的售價,可增加多品種的銷售總量,有利于餐廳利潤增長。

對于湯類食品,可以用湯盅一類容器分別盛裝,不僅衛生,還利于保溫;同時通過容器的變化,增強餐品的視覺美感。

吃火鍋也可以實行分餐。吃大火鍋可以采用公勺公筷加小笊籬的組合,吃小火鍋便可以每位客人自涮自食。

此外,可以合理吸收一些西餐的就餐形式,如自助餐、冷餐會、雞尾酒會等,既便于交流,又踐行分餐,是酒店用餐、會議用餐的理想形式。

蕭放認為,就目前我國社會結構與物質、文化基礎看,公筷公勺是更為可行的方案,這是對合餐漸進的、局部的改良。共餐分取的進食方式既保持共享的飲食傳統,利于中華菜肴文化、烹調技術的傳承,增進就餐人的情感交流,又利于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同時,規范和制度建設不可少。3月16日,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以地方標準的形式發布《餐飲業分餐制設計實施指南》。近日,以山東省地方標準實施經驗為基礎,中國烹飪協會與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同參與該指南的修編工作,并通過全國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64)向國家標準委提出國家標準立項。

“總之,分餐制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它的改變需要時間、環境以及相關條件的配合與保障,需要觀念、物質條件、技術的整體配合。”蕭放說。(王君平張賀)

關鍵詞: 引領風尚 共餐分取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