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須彌山石窟靜臥千年,壁畫修復牽出這些謎團

發布時間:2020-04-30 13:45:09  |  來源:科技日報   

在山坳里靜臥1500余年的寧夏須彌山石窟,突然撩撥了世人的神經。

近日,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須彌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正式啟動石窟壁畫修復保護工程,對第1窟、第48窟、第50窟、第51窟中共計185.47平方米的壁畫進行大規模修復保護。

須彌山石窟現存大小石窟162個、造像1000余尊,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連綿2公里的8座山峰上,被譽為“寧夏敦煌”。清代之后的百年來,這樣的搶救性修復還是頭一回,意義自不言說。

清洗污染物、回貼顏料層、局部全色……隨著修繕工作的陸續開展,須彌山石窟壁畫像一個蒙著面紗的少女,在修復師手中一點點恢復著原來的樣貌,同時也將更多謎團拋向了后人。

佛像和墻壁上的黑顏色是怎么形成的?那些壁畫的作者是誰?寧南山區特有的紅砂巖,采取怎樣的手段才能延緩它的風蝕速度?這一個個待解之謎,為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添幾分神秘。

令人費解 第48窟內為何漆黑一片

來自陜西的專業文物修復師王曉生拿著軟毛刷,輕輕為佛像底座刷去浮塵。

走進第48窟,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尊鎏金佛像。只見他身著袒右式袈裟,雙腿盤坐臺座之上,兩手疊置,儀態端莊。雖然面部已經脫落,但通過規整的螺發、高隆的肉髻和豐腴的面龐,依然可以想象他彎眉長目、妙相莊嚴的樣子。

佛像的蓮花臺座,雖勁挺飽滿,卻是反差極大的黑色,只有凸起的蓮瓣尖角,呈現出它本來的金。

佛像兩側各立一尊菩薩像,身著衣裙,體態修長,發髻高束,仍渾身黝黑。抬頭、四顧,窟頂和壁畫亦是漆黑一片。

第48窟開鑿于北周時期,屬于未完成的中心柱窟。佛造像既有北周雕刻,也有唐代雕鑿?,F存佛造像以及壁畫,屬于元明時期大規模重妝和彩繪遺跡。

窟內為什么會是黑色?眾人不解。

須彌山石窟位于六盤山北端,在固原市原州區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站在山上遠眺,寺口子水庫如一顆綠寶石,唾手可得。王曉生分析,有可能是民工當年修建水庫時把石窟當成了宿舍,住在里面生火做飯和取暖,長時間煙熏火燎形成的。

但也有另一種說法,稱罪魁禍首是這里源源不斷的香火。

有人認為,須彌山石窟香火太旺,在這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香煙繚繞加上長明燈熏,最終在石窟之內形成了這層黑質。

“其他窟沒有香火,只有佛像,就沒這種情況……嗯,仔細一想,人家說的也有道理呢。”王曉生頓了頓說。

還沒定論 石窟壁畫何時創作

作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須彌山石窟的壁畫是繞不過的話題。

第48窟是一座壁畫的天堂。在王曉生團隊近一個月的努力下,許多壁畫已經褪去黑色,恢復了往日的神采。

花葉繁茂的蓮花寶瓶;寥寥幾筆便栩栩如生的佛像;側目含笑體態優雅的菩薩……更讓人嘆服的是,雖然歷經千百年,清洗過后的壁畫靈韻依舊,色彩古樸又不失明艷,無不彰示著那個時代最高的藝術成就。

“這些佛像是北周時期的,但壁畫是元明清三代的畫師補上去的。至于誰畫的,不清楚,無從考證。”須彌山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陳運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王曉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的理由是,須彌山石窟“開創于北魏晚期,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繼續營造修繕,壁畫創作應該是個持續的過程,不可能在北周時期一下子完成”。

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石窟開鑿于北魏晚期,所以壁畫作者就應該屬于那個時代。

根據現場勘察情況,壁畫所在窟體開鑿于砂礫巖體,個別洞窟坍塌嚴重,再加上外界保存環境相對惡劣,現壁畫存在空鼓、地仗脫落、裂隙、坍塌等危及安全保存的病害。

這次壁畫修復保護工程將遵循“最小干預,修舊如舊”原則,尊重和恪守文化遺產的歷史風貌,確保壁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主要工作內容有:壁畫的表面覆蓋、起甲修復、空鼓、裂隙、煙熏、歷史修復、酥堿、顏料脫落、地仗脫落、龜裂、涂寫等。

有些佛像的臉只剩下半邊,王曉生說他咨詢過專家,把灰塵掃干凈就行,“不能刻意修復,不然就把文物破壞了,這樣還能起到一點保護作用”。

有待探究 大規模石窟何人開鑿

第51窟是一座整山包掏空開鑿而成的覆斗頂、平面方形中心柱窟,被國內文物專家稱為“須彌之光”。

只是,由于自然風化原因,部分佛像已經模糊不清。蹲下細看,地上一層紅沙。“這是由固原當地的紅砂巖雕刻的,外表硬,但里面‘嘶嘶嘶’地就跟細沙子一樣往下掉。”陳運濤說。

公元574年,北周武帝推行滅法政策,第51窟終止開鑿。1920年,海原8.5級環球大地震又致石窟前半部分坍塌,后半部分被砂石填埋后整體保存下來。直到1985年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加固修繕,這一藝術瑰寶才得以流傳下來。

其實,關于須彌山石窟,還有兩個謎。

須彌是梵文中的“寶山”,在佛經里是宇宙的中心,眾神居住的地方,是什么人用“須彌”二字來命名這座山的?

這樣的大規模佛教石窟,理應是當時的執政者下令開鑿的,但史料中卻未留下任何記錄。它最早由何人開鑿?

開鑿石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樣的工程歷朝歷代理應備受關注。但歷經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令后人嘆為觀止的須彌山石窟,包括身軀偉岸的須彌山大佛,竟在國史和地方志中都找不到一點記載。

到了明朝,《萬歷固原州志》才第一次給了須彌山佛教建筑在史冊上亮相的機會:“須彌山……元封圓光寺。”但專家認為這是張冠李戴,圓光寺并非元封,而是明英宗朱祁鎮賜名。

也許,正因為這些有待進一步探究之處,這座石窟才愈發吸引世界的目光。(王迎霞)

關鍵詞: 須彌山石窟 壁畫修復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