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銀飾鍛制工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之一,苗族銀飾不僅是苗族人民最喜愛的飾物,更是傳承苗族歷史文化的載體。在貴州丹寨有這樣一位銀飾匠人,自幼跟著父親學習銀飾鍛制手藝,用工匠精神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脫貧致富,他就是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傳承人王國春。
王國春出生在丹寨縣龍泉鎮羊甲村一個銀匠世家,是地道的苗家人,9歲便跟隨父親學藝,因家庭貧困,15歲外出務工。外出務工期間,王國春時常想起父親的手藝。因此,他基本上都是到銀飾店、珠寶行學銷售、學管理、學技藝。
2009年,王國春帶著打工攢下的錢,決定返鄉創業。他租了個門面,開起了一個銀飾加工作坊。因經驗不足,創業不久,王國春便遇到了挫折,投入的第一筆資金全虧損了。但一時的挫折并沒有打倒王國春,出生在銀匠世家的他,不僅擁有匠人手藝,更有匠人精神,一定要把一份事業堅持做到極致。于是,王國春鼓起勇氣來到丹寨農商銀行貸款,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2011年,他成立了公司,不斷總結失敗經驗,創業之路慢慢走上軌道。時至今日,王國春還逢人就開玩笑說:“丹寨農商銀行是金庫,沒周轉資金了就去要。”雖然言語詼諧,但丹寨農商銀行卻也見證了王國春創業的全過程,對其授信金額從最初的1萬元,增加到3萬元、10萬元、20萬元、30萬元……截至目前,丹寨農商銀行累計向王國春發放貸款超過300萬元,幫助其解決資金周轉困難,不僅實現了他傳承技藝、創業致富的夢想,他的公司也成為了丹寨縣旅游扶貧的一張名片,不僅擁有10多個實體門店,還與省內外多個客戶達成經銷合作協議,企業營業收入超過3000萬元。
富裕起來的王國春,沒有忘記父老鄉親。如何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探索出一條“扶貧旅游開發、共享經濟模式”的企業助力脫貧攻堅之路。他在丹寨萬達旅游小鎮3個實體店的經營管理中,每月拿出30%作為紅利分配給員工,確保覆蓋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員工、30戶移民戶員工和110名普通員工,有效擔負起脫貧攻堅的責任和使命。同時,王國春還聯合丹寨的銀飾加工坊,采取訂單共享、統一加工的模式,帶動本地個體銀飾手工坊戶共同發展致富。2018年,他還將公司生產基地搬遷至丹寨縣金鐘易地移民搬遷社區,進一步幫助地方解決易地移民搬遷戶就業問題,先后帶動當地500多名貧困群眾就業創業。
助力脫貧攻堅,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創業,在王國春看來還遠遠不夠。根植于心間的是,如何讓傳統技藝代代相傳。為此,王國春每年回到農村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他還被貴州大學、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聘請為相關專業課授課教師,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傳承發揚銀飾鍛制工藝,讓更多人擁有創業致富的匠人手藝。(吳昌華)
關鍵詞: 創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