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公募基金整體表現超越主要股指,是“炒股不如買基金”較為突出的一年。有統計顯示,剔除分級基金及新成立的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與主動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明顯跑贏上證指數,其中主動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超過40%。
剔除分級基金與C類基金份額,逾40只公募基金的2019年收益率超過80%。時隔三年多,再現年度業績翻倍的公募基金,2019年有5只公募基金收益率超過100%。其中,廣發雙擎升級混合基金以年收益率高達121.69%奪冠。
2019年,上證指數上漲22.30%,創近十年來第二大年漲幅;深證成指全年上漲44.08%,創近十年來最大年漲幅。不過,A股結構性行情特征明顯,個股走勢分化。有統計顯示,剔除上市時間不足3個月的新股,A股2019年上漲股票約占75%。相比核心資產股價屢創新高,部分基本面惡化的個股卻“跌跌不休”。2019年末兩市共有53只“1元股”,有的個股全年跌幅大,且存在較大的面值退市風險。2019年被交易所作出退市決定的上市公司有12家,其中6家公司觸及面值退市情形而被終止上市。由此,在賺錢的機構看來,2019年是牛市行情;而在賠錢的散戶眼里,2019年仍是熊市延續。
有的投資者認為,“炒股不如買基金”緣于機構“抱團取暖”。最典型的是,基金重倉的貴州茅臺等白酒股2019年漲幅驚人,食品飲料行業全年大漲超過75%,在申萬28個一級行業中漲幅居首。可實際上,“炒股不如買基金”也反映出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逐漸發生變化,機構影響力越來越大,整體更偏向于價值投資。較之公募基金、外資等追逐優質股,強調確定性機會,大量散戶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行為仍較為突出,難改炒新、炒小、炒低、炒差“四炒”陋習,過度投機成為投資虧損或不賺錢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炒股不如買基金”并非偶然現象。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2017年8月公布的一項統計表明,偏股型基金19年來平均年化收益率為16.18%,超出同期上證指數平均漲幅8.5個百分點。投資者在任意時點買入一只偏股型基金,持有半年獲得正收益的概率為60.53%;持有一年能有68.87%的概率獲得正收益;當持有時間達到2至3年,勝率顯著提升到75.51%至77.79%。
雖然公募基金是最適合大眾理財的投資工具,但我國證券市場散戶投資者占比仍偏高。大量散戶投資者寧愿自己操作虧損,也不愿意把錢交給公募基金代客理財。中國銀保監會最新發布的《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這也意味著應該引導更多居民儲蓄通過持有公募基金來轉化為股市長期資金。
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需要一個強大的證券基金行業。權益類基金是資本市場重要的長期專業投資者,可以發揮市場“穩定器”的作用。公募基金2019年成績固然可喜,但應主動完善與革新,順應大資管格局重塑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中國證監會去年公布的“深改12條”提出,“強化證券基金經營機構長期業績導向,推進公募基金管理人分類監管。”公募基金須堅持長期評價,樹立長期投資理念,同時引導投資者關注長期收益。
公募基金要把握住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良好機遇,強化專業能力,進一步做大做強。需要看到,在業績翻倍基金出現的同時,有相當比例的基金2019年跑輸大盤,有的甚至虧損。只有改變“買到牛基金堪比買彩票”的狀況,進一步提高公募基金的代客理財水平,才會讓“炒股不如買基金”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不斷滿足廣大居民的財富管理需求。(本報記者 張煒)
關鍵詞: 炒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