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怎么把潮玩類目做成了大生意?

發布時間:2019-12-06 09:49:21  |  來源:界面  

“我覺得我們就像很多企業一樣,創業的過程當中可能剛開始想做的是A,然后做成了B,突然有一天你在C成功,可能有一天你要在D偉大。”泡泡瑪特CEO王寧說,“我們現在相當于走到了C。”

泡泡瑪特是一個具有一定大眾認知度的潮玩品牌,售賣以模型玩具為主的各大潮流IP衍生品,通過實體店、無人售貨機和電商平臺觸達受眾。2010年11月17日,泡泡瑪特在北京中關村(8.48 +0.83%,診股)歐美匯開出第一家實體店,確定了“像超市一樣售賣潮流產品”的模式。

一組數據可以反映出這家公司的發展狀況。

2017年1月,泡泡瑪特登陸新三板,后于2019年4月退市。綜合其上市期間公布的財務狀況,其在2017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凈利潤106萬元,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2188萬元,同比增長1964.15%。

至此,泡泡瑪特在全國有120多家實體店和600多臺機器人(13.75 +0.81%,診股)商店,實體店覆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重慶、天津、沈陽、大連、蘇州、無錫等36個城市,機器人商店則覆蓋全國53座城市。

同許多零售店的經營邏輯一樣,泡泡瑪特也經歷過選品的抉擇——從發現一個最好賣的品類到砍掉其他不好賣品類的過程。

當時脫穎而出的,是根據IP打造的模型玩具系列盲盒。

2015年,作為較早成功的Sonny Angel系列曾為泡泡瑪特創造3000萬-4000萬/年的營收,占據總營收近30%。團隊經過調研,挖掘到消費者的“收集”熱情,而這種熱情通過盲盒的購買方式被迅速放大,進而產生了社交屬性。

泡泡瑪特也是從這時開始關注起IP及其背后的藝術家。

當時,這些藝術家都相對專注在一個IP上,例如小女孩Molly、小怪獸LABUBU,他們一畫就是數年。但這些藝術家玩具的商業化并不成熟。一些藝術家以雕塑和繪畫結合的模型玩具為載體,以高價出售少量玩具為生,與之相應地逐漸積累了大量粉絲。

Molly系列(圖自泡泡瑪特)

“每個藝術家背后都是一個IP,然后誕生了以藝術家IP為核心的市場。”王寧說,“我們相當于在這個市場搭建基礎設施和生態,通過工業(化)和商業化的改造,讓它走到了(有)更多人的主流文化面前。”

很快,這樣的產品形式在消費市場中火熱起來。據報道,2018年Molly系列年銷量超過500萬個,Pucky系列在半年內售出100萬個,最新的LABUBU在兩周內售出2萬多套。在泡泡瑪特主辦的國際潮流玩具展STS(Shanghai Toy Show)上,兩個珍藏版Molly曾收到最高16萬元的競拍價。而在線上,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在潮玩類目年度銷售中位列第一。

出于受眾對盲盒的好奇心,“拆盒”也衍生為視頻和圖文內容,在B站、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形成一種特殊文化。

泡泡瑪特從一家不甚知名的實體店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同時迎來19八3、酷玩等同類型競爭對手,是否意味著潮玩行業具備持續火熱的可能性?

泡泡瑪特認為,這個行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據介紹,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在潮流類目中營收占比近80%,這意味著他們在線上同品類產品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泡泡瑪特目前的會員數量為200萬,在整個消費市場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但這個行業確實可能迎來更多新的競爭者。“我相信從運營的角度,從一個企業的基本功、前后臺(來說),是需要時間積累的。”王寧說,“既然我們需要花這么長的時間,別人也一定是。”

在運營方面,泡泡瑪特CMO果小分享了更多經驗。作為零售業態中的一員,門店的調整需要極為敏感和快速。一家門店約有40款IP,團隊需要在一周之內根據銷量表現更替產品擺放位置或直接撤下。

在果小看來,所有的推廣形式中,商場展的效果目前最好,例如2018年圣誕節在北京西單大悅城(6.73 +0.30%,診股)的展覽。在這種展覽中,泡泡瑪特能夠實際關注人流量、社交媒體傳播度以及轉化率。

當然,線上渠道是不可或缺的,泡泡瑪特也在進行更新鮮的嘗試。今年3月,泡泡瑪特入駐抖音,目前已有48.9萬粉絲,并從11月開始推出“泡泡瑪特小劇場”,將IP“BOBO與COCO”做成了有聲動畫,改變了傳統開模玩具的靜態形象。

PUCKY系列(圖自泡泡瑪特)

據介紹,泡泡瑪特線上銷售額在其整體銷售額中占據約35%。王寧認為,這個數字也許會繼續擴大,但線下門店的擴張依然會保持。“我們還是會找一個平衡,不同渠道的作用還是不一樣。”他非常看重門店場景中音樂、燈光、產品和服務帶給消費者的真實感受。

但在公司迅速擴張的同時,泡泡瑪特也受到不少非議,尤其在盲盒文化不斷升溫之時,其背后二手平臺高價轉賣的情況愈演愈烈,珍藏款有價無市、炒作消費受眾情懷等說法接踵而至。

王寧認為這是一種“誤傷”,消費者購買的并非“盲盒”的商業形式,而是其中的玩具,其本質是悅己消費。“從數據來看,成年人是我們的主要用戶,而且買得最多的是二十六七歲的人,這意味著大家有一定是非判斷力,而且多數是高收入群體。”王寧說,“我相信他(們)并不是在盲目消費,他(們)就是根據自己的喜好。”

果小則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泡泡瑪特想要做的事情可歸納為“傳遞美好”,他們相信自己為消費者更多提供的是情緒價值。曾有用戶向他們反饋,自己患有自閉癥的孩子因為拆盒而產生了開心的情緒。

但回歸商業本質,泡泡瑪特商品生命力的韌度,還需要市場進一步驗證。

目前,泡泡瑪特已形成四個明確的商業模式:進行IP商業化、授權的藝術家經濟;從挖掘藝術家到培育IP的IP孵化運營;以潮玩展、潮流課程為主的潮玩文化推廣,以及實體店等線上線下渠道形成的消費者觸達。

作為公司線上、線下部門之外的第三個獨立部門,泡泡瑪特的海外布局在今年得到了更多重視,如今已覆蓋歐美、東南亞等地區的近20個國家。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泡泡瑪特的行動需要更加謹慎細微,例如在韓國地區推出韓國設計師的產品會受到更高的市場認可。

這不是一件易事。但王寧曾表示,在他的愿景之中,泡泡瑪特想要成為潮玩行業的“迪士尼”,走向海外似乎成為其志在必行的一步。

 

關鍵詞: 泡泡瑪特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