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電變革重塑汽車產業鏈 “服務化”漸成新高地

發布時間:2023-09-30 10:50:11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安慶衡指出,智能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造就了中國汽車的新生態,也促使產業鏈發生很大變化。張永偉表示,繼生產制造之后,服務化將成為汽車價值鏈的新高地,即“服務化新賽道”。

進入電動智能化新生態之后,汽車服務鏈發生了重大改變,顯著標志就是高端價值環節越來越多,門檻也越來越高。張永偉指出,新的服務生態既是技術密集型,也往往是資本密集型,門檻并不亞于制造環節。

“傳統的汽車價值鏈以制造為中心,但進入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以后,汽車產業鏈的邊界進一步拓寬。”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繼生產制造之后,服務化將成為汽車價值鏈的新高地,即“服務化新賽道”。


(相關資料圖)

近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及十堰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全球汽車新生態發展大會正式開幕。會上,來自政府機關、汽車、交通、能源等多個行業代表,就汽車產業新生態、汽車零部件新價值鏈等話題進行深入解讀。

智電變革重塑產業鏈

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目共睹。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537.4萬輛,同比增長39.2%,市占率達到29.5%。另據乘聯會數據,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L2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已經接近40%。

“智能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造就了中國汽車的新生態,也促使產業鏈發生很大變化。”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表示,在此發展過程中,汽車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甚至結束了以發動機、變速箱為主的技術革命。

安慶衡解釋道,汽車產業鏈的格局正在重構,舊的壁壘正在減弱,新的護城河悄悄構建,包括三電系統和智能座艙等;產業變革的價值鏈、產業鏈的重塑必須要重點推進,主機廠與零部件廠商要建立起新型合作關系加以適應。

在張永偉看來,汽車價值鏈、產業鏈加速重構具有五大特點:首先,服務價值鏈的價值創造空間越來越大;其次由傳統燃油車為主,轉變為新能源汽車為主,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的新服務體系和生態;再次,生態服務具有比制造更長的生命周期;然后,生態服務具備與制造環節同等規模的市場體量;最后,汽車產業的管理正由“購買管理”轉向“使用管理”。

中國汽車產業必須堅定地推進價值鏈重塑,以保障產業鏈的安全和穩定。一方面,充分重視技術創新對價值鏈重塑的作用;另一方面,高度重視關鍵核心技術短板,推動前沿技術國產替代。安慶衡說,“長期以來,中國汽車產業鏈應該做好充分準備,力爭汽車產業大規模出海,加速全球產能布局,實現中國汽車強國夢。”

“在汽車價值鏈重新定義的過程中,整車企業需要積極主動迎接變革,做好市場研究與技術創新的同時,秉持開放合作的互聯網共贏理念,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帶動產業鏈打好轉型攻堅戰,實現共生、共贏、共融。”東風商用車總經理張小帆說。

“服務化”漸成新高地

進入電動智能化新生態之后,汽車服務鏈發生了重大改變,顯著標志就是高端價值環節越來越多,門檻也越來越高。張永偉指出,新的服務生態既是技術密集型,也往往是資本密集型,門檻并不亞于制造環節。

行業研究顯示,到十四五末,中國汽車服務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是巨大的藍海市場。張永偉認為,金融保險、能源充電、數據與信息服務、檢測認證、電池回收、二手車、售后服務、汽配、物流、改裝、國際化等,十余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服務化新業態值得行業關注。

然而,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汽車售后服務在汽車產業全生命周期中的比重較低,僅占12%左右,新能源汽車甚至不到1%。“傳統的汽車售后服務理念、服務手段、服務方式不適應以客戶為中心和數字化轉型的要求,亟待完善和變革。”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副理事長嚴馮敏直言不諱地表示。

在嚴馮敏看來,后市場發展滯后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一是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的市場很不成熟,出現整車強、售后弱的問題;二是新能源二手車保值率低、貶值時間短;三是充換電網絡建設和運營管理滯后。

張小帆對此表示,“整車企業要堅持客戶需求為導向,鏈合服務型企業共同打造更具價值的整體解決方案。”他說,車企要站在全景視野,推動價值鏈相關主體的深度融合,相互賦能,在尋求自身利益的同時,更多考慮產業鏈的整體利益,兼顧長期可持續性發展,共享整體價值,形成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

事實上,汽車電動化之后,最早進入回收領域的就是電池。張永偉說,“預計2030年電動汽車報廢的電池接近500GWh,如此龐大的數量實現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將是一條‘黃金賽道’。”

此外,在產業鏈、價值鏈重塑的過程中,出現諸多新型服務企業,如借助于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賦能汽配行業的服務型平臺。長江汽車產業供應鏈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衛平表示,在產業轉型變革過程中,供應鏈服務商能夠結合上下游需求與供應,通過推進零部件企業的標準化,通過開展大宗商品的規模化集采,建立物流分撥倉,協助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朝著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的方向發展。(中國經濟網 記者姜智文)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