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能源汽車是當前的“風口”之一,賽道熱鬧非凡,聚集眾多跨界造車玩家,從房地產商、家電商到手機制造商,再到互聯網大廠、ICT企業,定位多種多樣。
跨界造車選手看似出身各異,但行事邏輯卻依跡可循。不論是蘋果、小米、大疆這樣的科技硬件3C企業,還是百度、360、滴滴等以軟件算法為主的IT平臺,抑或是像美的、創維、海爾發跡于白電的家電企業,他們都擁有龐大的3C、5G和IoT業務。
筆者認為,“看得見,摸得著”是大家踴躍跨界造車的最直接原因。所謂“看得見”,新能源汽車產業體量大、產業鏈長、技術與資金雙密集,且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還有將近一倍的市場增長空間。所以在其他行業已獲得成功的企業,希望轉型到新能源汽車產業,尋求第二增長曲線是可以理解的。
“摸得著”更顯見而實在。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至今,上下游產業鏈已非常成熟,核心三電、智能車機、智能駕駛系統都有強大的第三方供應商,跨界造車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從外部采購軟硬件,找一個有資質的整車制造廠代工,只需自己搭建好銷售渠道,即可銷售“自家”品牌的智能新能源汽車。
在行業加速轉型、市場快速蝶變、新技術爆炸式突破的今天,踏準節奏并不容易,對跨界者而言尤甚。對此,筆者對跨界者和相關投資者提出三點建議。
首先,應多關注地方國資的需求和動向。2022年被業內稱之為地方政府母基金元年,各地政府積極引入創投機構,推動當地產業轉型升級。比如,南寧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期母基金首期總規模為100億元,武漢市政府產業引導基金規模更高達500億元,均擬投向新能源汽車及零配件等高端制造業。相較以前,各地產業引導基金除了在規模和數量上創新高,部分產業基金還將返投比例放寬到1:1,并放寬返投認定標準。
其次,跨界意味著要走出自己的能力圈,相對務實的出圈應該是基盤的適當延伸。如果走得太遠就無法與原有業務發生協同,將導致在大生態閉環形成前首尾難顧。眾所周知,豐田每年8%的利潤率已是行業翹楚,而地產商通常是高杠桿操作,凈利潤正常年份15%并不稀奇,個別酒企還可翻倍至30%以上。無相關技術積累的各色廠商,若不惜隔山越嶺,來趟造車的“渾水”,不合理之處全憑“長期成長性”搪塞,類似這種從資本收益角度難以解釋的打法,要謹慎看待。
最后,跨界者也可考慮步步為營,漸進性地做成汽車供應鏈上的核心一環或多環。如此一來,隨著汽車產業的重構與發展,跨界者不僅可以深度參與造車,“進可攻、退可守”的他們還將保留更大的自主選擇權,等條件成熟后再進軍整車制造亦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