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變動與碳氫依賴之痛

發布時間:2022-03-19 08:11:48  |  來源:北京青年報  

馬曉霖(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

3月15日,國際原油價格跌破100美元大關,告別過去3周如脫韁野馬般暴漲的“能源危機”警訊,重新向合理價格區間回擺。盡管引發油價瞬間重返高位的俄烏沖突并未結束,但是,國際環境和市場要素不會支撐油價居高不下。當然,要徹底擺脫油價忽上忽下的反復折騰,還得向綠色能源、新能源尋找靈丹妙藥,否則,世界將會長期承受各種地緣風險引發的碳氫能源依賴之痛。

據法新社報道,5月交割的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15日在每桶99.91美元價位收盤,單日跌幅為6.53%;4月交割的美國德克薩斯中油以每桶96.44美元收盤,跌幅為6.37%。這兩大原油期貨價格雙雙跌破100美元,初步穩定能源市場,也為今年世界經濟企穩增加了暖意,因為油價走低會減少能源消費成本,降低通脹、增加就業和緩解城市家庭支出。

毋庸諱言,這輪油價狂飆突進,由2月24日俄烏沖突爆發引爆,一口氣頂穿百元天花板并一度逼近140美元,距2008年7月11日史上油價峰值的147.27美元僅有一步之遙。一方面,俄羅斯作為油氣生產及出口大國,面臨被美歐外部市場禁運制裁風險,另一方面,俄羅斯部分銀行被美歐踢出國際銀行間金融信息互換系統(SWIFT),導致部分對俄貿易受限,一并導致市場彌漫短缺恐慌。沖突如果繼續擴大,俄羅斯和北約加強備戰,飛機、坦克和軍艦等無數“油老虎”都將鯨吞大量油氣,這種恐懼心理將外溢成市場行為,使已被埋葬的“高油價時代”得以復活。

然而,3周過后,所有抵消高油價形成的因素逐步浮現,無論新增變化的人為因素,還是既定固有的自然因素,合力刺破油價虛高氣泡,使能源市場得以喘息,不再驚慌失措。盡管在當前世界格局大變和力量重新組合背景下,能源市場供需前景依然陰晴不定,但油價穩定在百元內應該是個大概率現實。

首先,俄烏沖突規模和時間應當可控,基本可排除因為大規模和長期化沖突或戰爭而引發能源極大消耗、渠道受阻和持續短缺。俄羅斯明確表示進行的是“特殊行動”,無意占領烏克蘭并顛覆其政府,且俄烏經過幾輪和談已接近達成妥協。美國和歐洲主要國家和北約領導人也反復強調,不會與俄正面軍事沖突,不設禁飛區,甚至北約成員連軍事警戒級別都沒有變動。能源買家和炒家認清大勢后,油價自然回落。

其次,考慮到歐洲實難馬上找到可替代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商,因此,歐俄能源貿易只能繼續維持,而被美歐從SWIFT系統逐出的俄羅斯銀行數量有限,進而也減少了俄與其他貿易伙伴能源交易障礙的擔心。盡管德國暫停審核“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給俄歐油氣貿易蒙上陰影,盡管俄也警告必要時將切斷“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以報復歐洲施加的制裁,但是,在一半外匯儲備被凍結的當下,硬通貨緊缺的俄羅斯不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市場察覺到這種利害關系,自然也會傳導到能源定價。

其三,盡管美國暫停進口俄羅斯石油,但其量微乎其微。而且,為避免高油價震蕩引起國內不滿并沖擊今年中期選舉,拜登政府不僅拋售戰略儲備原油,還動員歐洲、日本等耗能大戶、儲油大戶跟進,同時積極鼓動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海灣主要產油國加大生產和出口補倉。

其四,海灣產油國產能不足,且期待短期高油價多賺外匯而補償過去幾年低油價的收入虧空,因此回應消極。美國被迫加快與“宿敵”伊朗及委內瑞拉適度和解,一方面積極與伊朗收官核協議談判,以便簽署協議后解除對伊制裁,使其200多萬桶日產原油投入國際市場;另一方面,派高級代表團訪問委內瑞拉,說服馬杜羅政府遠離俄羅斯和伊朗向自己靠攏,換取能源禁運解除,使其每日70萬至80萬桶的原油重返國際貿易體系。

這些人為因素都有效干預了原油市場運行,使油價快速回落。但是,油價重返百元之內甚至還可更低,有其客觀存在的自然因素和“地心引力”,主要包括全球新冠疫情起伏不定難見拐點,各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以及疫情管控從嚴而一并導致的能耗需求預期降低等。此外,全球大部分地區告別冬天,取暖耗油自然下降,而且原油市場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始終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俄烏沖突引發能源市場失穩態勢依然處于動態變化中,油價忽高忽低、大起大落都是正常現象,不必奇怪更不必驚慌。此前,盡管各國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并努力向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挺進,但總有一些大國三心二意,未必真心降低碳氫能耗。

俄烏沖突引發的一個強烈后果是,所有耗能大國都意識到傳統能源的地緣脆弱性和貿易不可分割性,開始認真思考能源獨立這個大問題。而真正的能源獨立,最終只能依托清潔能源和綠色能源就地解決,如果這一天能早點到來,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