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坐上全球新能源牌桌,誕生下一個華為還缺什么

發布時間:2021-12-13 18:00:05  |  來源:咸寧新聞網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爆還在延續,根據機構預測,明年市場占有率將超20%。作為全球擁有最大規模新能源車產業鏈體系的國家,中國能走出下一個華為嗎?日前,懂車帝打造的國內首個汽車行業TED演講節目——「懂車Talks」邀請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新能源汽車分會會長、中海同創創始人李金勇,就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進行了解讀。

李金勇表示,新能源汽車時代的領先企業應該具備三大特征,先進的技術、強大的制造能力和行業引領能力。其中,先進技術包括以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為代表的智能汽車增量技術,和以三電系統為代表的工程層技術。在燃油車時代,中國企業深受“心臟”困擾,因為發動機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從來沒有獲得過真正坐上牌桌的機會。如今,中國企業在三電領域的水平已經做到自主可控,有了和對手同臺競爭的機會。

中國企業的制造能力毋庸置疑,但行業引領能力有待提升。李金勇認為,在汽車市場“強與大”是高度統一的,能否真正能孕育出行業領先的企業,要看主流市場的占有率和打造國民產品的能力。目前,中國新能源車主要集中在高端和低端兩個市場,高端叫好不叫座、低端叫座不叫好,“能夠打造出中國的國民車代步車,叫好又叫座,就有了成為全球引領者的可能。”

李金勇指出,中國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當中,最大的優勢來自于市場,不論市場容量、增量還是消費者的成熟度,都是絕對的領跑者。全球最強勢的市場環境,再加上部分產業環節上擁有的優勢地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出下一個華為,值得期待。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懂車帝的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懂車Talks」的講者李金勇。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水平在全球來說的確處在一個相對領先的位置,不論從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市場份額、車型的豐富程度、消費者的接受水平,以及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水平,中國市場都是領跑全球的。那么在一個領先的市場環境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當中能否走出國際巨頭?特別是類似華為這樣的技術、規模、盈利能力在世界都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呢?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當中已經走出了類似華為的企業,那就是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是毫無疑問的全球第一,而且就如同華為一樣客戶遍布全球。寧德時代不只影響了動力電池這一個領域,因為其體量的龐大,關聯的上游材料設備供應商也都在高速增長。依靠一家企業帶出一條產業鏈,對整個行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然,寧德時代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影響還主要集中在上游部分,對于和消費者關系最緊密的車型產品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在這方面,中國的整車制造商也在新能源時代快速增長,其中的確存在誕生行業領先企業的可能性。首先我們來探討一個問題,新能源汽車時代的領先企業應該具有怎樣的特征?

第一,當然是先進的技術。這方面有兩個方向:一是以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為代表的智能汽車的增量技術;二是以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為代表的工程層。想要成為領先企業,這兩個方面的技術積累缺一不可。

智能技術現在談的更多一點,不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的自主車企,都在加大智能技術的投入力度。新勢力都在走全棧自研的路線,從之前采購供應商的輔助駕駛方案,逐步過渡到了完全自主開發智能駕駛技術。傳統自主品牌當中既有像廣汽埃安這種走自研道路的企業,也有類似吉利極氪這種和英特爾進行深度合作的企業,無論是自研還是合作,在這一輪的新能源智能技術發展大潮中,中國企業早已不是看客,而是身處最前線的參與者。

三電技術方面之前談論的很少,因為不容易被消費者體驗到。說到這個話題,先說點題外話,燃油車時代中國企業可以說深受“心臟病”的困擾,發動機和變速箱對中國整車制造商的困擾,時至今日也沒有徹底緩解。在新能源時代,中國企業在三電領域的技術水平,雖然不能說非常先進,但最起碼做到了自主可控。在三電系統的先進技術研發方面,也有部分中國企業走在了前列。比如北汽的電動機效率在行業內是比較突出的,還有吉利最新開發的高壓三電平臺都已經走在了行業最前沿。所以說在新能源車時代,中國企業在技術方面是沒有明顯短板的,這就有了競爭對手同臺競爭的機會。過去因為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在燃油車競爭當中,中國企業其實從來沒有獲得過真正坐上牌桌的機會。

第二,強大的制造能力。新能源車雖然更強調智能的增量技術,但歸根結底新能源車還是車,還要遵循大工業制造的基本邏輯。在制造能力方面,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中國企業優勢明顯。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看特斯拉,上海工廠與美國歐洲工廠的對比,現在上海工廠已經成為了特斯拉全球供應的核心工廠,在制造能力上,中國的優勢是全方位的。

第三,行業引領能力。有了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制造能力,大概率可以成為一家成功的新能源整車企業。但是想成為行業領先企業,光有技術和制造能力,還要有行業的引領能力,目前這方面是中國企業最為欠缺的。在當前中國新能源車企當中,新勢力有這樣的潛力,全面投入到新能源領域的比亞迪、長城、吉利等自主車企,也有這樣的機會。在中國龐大的新能源市場的支撐下,存在誕生新能源行業引領者的極大機會。

說完了領先企業的特征,我們再來談談怎樣的市場土壤條件下可以出現行業的領先企業。

在汽車市場,規模是基礎,汽車制造行業不存在大而不強。強與大,在汽車行業中是高度統一的,所以真正能夠孕育出行業領先企業,還要看主流市場的占有率和打造國民產品的能力。特斯拉的成長過程就證明了這一點。早期的 Model S、Model X雖然引發了很高的關注度,但因為價格高,沒有進入主流市場。所以那個時候特斯拉只是個話題,而不是整個行業的焦點,直到Model 3的出現改變了一切,想要孕育領先企業,還要建立在擁有足夠規模的主流市場基礎上。在這方面目前中國新能源車企代表性的產品主要集中在高端和低端兩個市場,可以說高端是叫好不叫座——因為價格高市場容量有限,

而低端叫座不叫好——銷量很大但單價太低技術含量也低,很難成為市場的主流。但這樣的局面正在出現變化,長城歐拉、廣汽埃安、比亞迪都在10到30萬的價格區間的主流終端市場陸續發力。未來出現既叫好又叫座的明星單品車型的機會在逐漸增加。

回到咱們的話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當中能走出下一個華為嗎?

總結一下,第一,單純從行業影響力來說,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有中國企業擁有了與華為類似的地位,那就是寧德時代。這家企業已經成為車用動力電池領域的領跑者,而且領跑的優勢還在進一步擴大。此外,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中國動力電池行業在全球都有著極強的競爭力,連帶著電池上游產業鏈也頻繁有來自中國的企業強勢上位。

第二,單純著眼于新能源整車制造領域的話,要想成長出與華為類似的領先企業,需要從技術、制造能力、引領能力等方面進行突破。目前來看,中國企業在制造能力上擁有優勢,技術研發方面擁有比較理想的基礎和增長空間,但在引領能力方面則有所欠缺。應該說新能源整車制造領域當中,能夠打造出中國的國民車代步車,就有了成為全球引領者的可能。

最后,中國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當中,最大的優勢是來自于市場。中國的新能源整車市場在全球來看確實比較領先,不論市場的容量增量還是消費者的成熟程度,在全球來看都屬于絕對的領跑者。一個全球最強勢的市場環境,再加上已經部分產業環節上擁有的優勢地位,新能源汽車產業當中走出下一個華為的機會,的確值得人們期待。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的傾聽。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爆還在延續,根據機構預測,明年市場占有率將超20%。作為全球擁有最大規模新能源車產業鏈體系的國家,中國能走出下一個華為嗎?日前,懂車帝打造的國內首個汽車行業TED演講節目——「懂車Talks」邀請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新能源汽車分會會長、中海同創創始人李金勇,就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進行了解讀。

李金勇表示,新能源汽車時代的領先企業應該具備三大特征,先進的技術、強大的制造能力和行業引領能力。其中,先進技術包括以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為代表的智能汽車增量技術,和以三電系統為代表的工程層技術。在燃油車時代,中國企業深受“心臟”困擾,因為發動機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從來沒有獲得過真正坐上牌桌的機會。如今,中國企業在三電領域的水平已經做到自主可控,有了和對手同臺競爭的機會。

中國企業的制造能力毋庸置疑,但行業引領能力有待提升。李金勇認為,在汽車市場“強與大”是高度統一的,能否真正能孕育出行業領先的企業,要看主流市場的占有率和打造國民產品的能力。目前,中國新能源車主要集中在高端和低端兩個市場,高端叫好不叫座、低端叫座不叫好,“能夠打造出中國的國民車代步車,叫好又叫座,就有了成為全球引領者的可能。”

李金勇指出,中國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當中,最大的優勢來自于市場,不論市場容量、增量還是消費者的成熟度,都是絕對的領跑者。全球最強勢的市場環境,再加上部分產業環節上擁有的優勢地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出下一個華為,值得期待。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懂車帝的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懂車Talks」的講者李金勇。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水平在全球來說的確處在一個相對領先的位置,不論從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市場份額、車型的豐富程度、消費者的接受水平,以及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水平,中國市場都是領跑全球的。那么在一個領先的市場環境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當中能否走出國際巨頭?特別是類似華為這樣的技術、規模、盈利能力在世界都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呢?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當中已經走出了類似華為的企業,那就是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是毫無疑問的全球第一,而且就如同華為一樣客戶遍布全球。寧德時代不只影響了動力電池這一個領域,因為其體量的龐大,關聯的上游材料設備供應商也都在高速增長。依靠一家企業帶出一條產業鏈,對整個行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然,寧德時代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影響還主要集中在上游部分,對于和消費者關系最緊密的車型產品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在這方面,中國的整車制造商也在新能源時代快速增長,其中的確存在誕生行業領先企業的可能性。首先我們來探討一個問題,新能源汽車時代的領先企業應該具有怎樣的特征?

第一,當然是先進的技術。這方面有兩個方向:一是以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為代表的智能汽車的增量技術;二是以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為代表的工程層。想要成為領先企業,這兩個方面的技術積累缺一不可。

智能技術現在談的更多一點,不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的自主車企,都在加大智能技術的投入力度。新勢力都在走全棧自研的路線,從之前采購供應商的輔助駕駛方案,逐步過渡到了完全自主開發智能駕駛技術。傳統自主品牌當中既有像廣汽埃安這種走自研道路的企業,也有類似吉利極氪這種和英特爾進行深度合作的企業,無論是自研還是合作,在這一輪的新能源智能技術發展大潮中,中國企業早已不是看客,而是身處最前線的參與者。

三電技術方面之前談論的很少,因為不容易被消費者體驗到。說到這個話題,先說點題外話,燃油車時代中國企業可以說深受“心臟病”的困擾,發動機和變速箱對中國整車制造商的困擾,時至今日也沒有徹底緩解。在新能源時代,中國企業在三電領域的技術水平,雖然不能說非常先進,但最起碼做到了自主可控。在三電系統的先進技術研發方面,也有部分中國企業走在了前列。比如北汽的電動機效率在行業內是比較突出的,還有吉利最新開發的高壓三電平臺都已經走在了行業最前沿。所以說在新能源車時代,中國企業在技術方面是沒有明顯短板的,這就有了競爭對手同臺競爭的機會。過去因為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在燃油車競爭當中,中國企業其實從來沒有獲得過真正坐上牌桌的機會。

第二,強大的制造能力。新能源車雖然更強調智能的增量技術,但歸根結底新能源車還是車,還要遵循大工業制造的基本邏輯。在制造能力方面,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中國企業優勢明顯。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看特斯拉,上海工廠與美國歐洲工廠的對比,現在上海工廠已經成為了特斯拉全球供應的核心工廠,在制造能力上,中國的優勢是全方位的。

第三,行業引領能力。有了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制造能力,大概率可以成為一家成功的新能源整車企業。但是想成為行業領先企業,光有技術和制造能力,還要有行業的引領能力,目前這方面是中國企業最為欠缺的。在當前中國新能源車企當中,新勢力有這樣的潛力,全面投入到新能源領域的比亞迪、長城、吉利等自主車企,也有這樣的機會。在中國龐大的新能源市場的支撐下,存在誕生新能源行業引領者的極大機會。

說完了領先企業的特征,我們再來談談怎樣的市場土壤條件下可以出現行業的領先企業。

在汽車市場,規模是基礎,汽車制造行業不存在大而不強。強與大,在汽車行業中是高度統一的,所以真正能夠孕育出行業領先企業,還要看主流市場的占有率和打造國民產品的能力。特斯拉的成長過程就證明了這一點。早期的 Model S、Model X雖然引發了很高的關注度,但因為價格高,沒有進入主流市場。所以那個時候特斯拉只是個話題,而不是整個行業的焦點,直到Model 3的出現改變了一切,想要孕育領先企業,還要建立在擁有足夠規模的主流市場基礎上。在這方面目前中國新能源車企代表性的產品主要集中在高端和低端兩個市場,可以說高端是叫好不叫座——因為價格高市場容量有限,

而低端叫座不叫好——銷量很大但單價太低技術含量也低,很難成為市場的主流。但這樣的局面正在出現變化,長城歐拉、廣汽埃安、比亞迪都在10到30萬的價格區間的主流終端市場陸續發力。未來出現既叫好又叫座的明星單品車型的機會在逐漸增加。

回到咱們的話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當中能走出下一個華為嗎?

總結一下,第一,單純從行業影響力來說,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有中國企業擁有了與華為類似的地位,那就是寧德時代。這家企業已經成為車用動力電池領域的領跑者,而且領跑的優勢還在進一步擴大。此外,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中國動力電池行業在全球都有著極強的競爭力,連帶著電池上游產業鏈也頻繁有來自中國的企業強勢上位。

第二,單純著眼于新能源整車制造領域的話,要想成長出與華為類似的領先企業,需要從技術、制造能力、引領能力等方面進行突破。目前來看,中國企業在制造能力上擁有優勢,技術研發方面擁有比較理想的基礎和增長空間,但在引領能力方面則有所欠缺。應該說新能源整車制造領域當中,能夠打造出中國的國民車代步車,就有了成為全球引領者的可能。

最后,中國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當中,最大的優勢是來自于市場。中國的新能源整車市場在全球來看確實比較領先,不論市場的容量增量還是消費者的成熟程度,在全球來看都屬于絕對的領跑者。一個全球最強勢的市場環境,再加上已經部分產業環節上擁有的優勢地位,新能源汽車產業當中走出下一個華為的機會,的確值得人們期待。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的傾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