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車產業普遍面臨芯片荒、電池荒的危機之下,中國自主品牌今年卻一路逆勢而上,在海外市場迎來了大爆發。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上半年全國貨物出口同比增長28.1%,其中汽車產業取得了汽車企業出口82.8萬輛的亮眼成績,同比增長1.1倍,其中乘用車累計出口量達63.1萬輛,同比增長118%。出口量的上漲,表明了海外市場對我國自主品牌接受度在不斷提升,彰顯了自主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汽車出口喜迎“高光”時刻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整車出口共93.9萬輛,同比增長1.1倍;汽車整車出口金額146.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55.7億元),同比增長1.2倍。其中,位居汽車出口量排行榜前五名的分別是上汽集團、奇瑞汽車、長安汽車、東風汽車和長城汽車。與去年同期相比,上述企業出口量均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在海外市場交出了滿意的年中答卷。
作為較早進軍海外市場的車企之一,上汽集團在海外的銷量始終處于領先地位。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海外市場銷量高達26.5萬輛。其中,擁有“中國單一品牌海外銷量冠軍”頭銜的上汽MG品牌,上半年海外銷量達到13.6萬輛,同比增長130%。得益于MG ZS、MG HS等暢銷車型,MG品牌在歐洲、大洋洲等市場受到普遍好評。在澳大利亞市場,MG從2月起便始終位居汽車銷量TOP 10排行榜之中。
此外,身為上汽集團發力海外市場的重要支撐力量,上汽MAXUS和上汽通用五菱今年上半年的表現同樣亮眼。上汽MAXUS在1~6月的海外銷量達2.2萬輛,其中南美洲累計批量訂單首次破萬輛。上汽通用五菱累計出口海外的汽車達7.4萬臺/套,實現了53%的同比增長。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通用五菱僅用了四年時間便成為印尼當地最受歡迎的中國汽車品牌,還參與到印尼新能源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中。
位居榜單第二位的奇瑞汽車,自2月以來,海外出口量接連實現同比117.3%、101.9%、312.5%、256.5%、243.2%的進擊增速,在海外市場上的表現可謂是勢不可擋。今年上半年,奇瑞汽車累計出口量達11.9萬輛,同比增長80.4%。在俄羅斯、埃及、巴西等國家,奇瑞汽車憑借瑞虎8等瑞虎系列主力車型保持著迅猛的增長態勢。在智利市場,奇瑞SUV受到廣泛歡迎,市場占有率超過10%。然而在汽車產業本身便十分強大的歐美市場上,奇瑞汽車的布局仍需加強。
以CS75、CS95等車型作為主要出口車型的長安汽車,已連續5個月實現海外市場銷量破萬輛。6月,長安汽車海外出口量達1.1萬輛,同比增長152%。上半年出口量更是比去年同期增長143%,取得6.37萬輛的好成績。與奇瑞汽車相似,長安汽車在海外的主要市場同樣集中在消費能力相對薄弱的發展中國家,以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區為主。
排名第四的東風汽車今年上半年則實現汽車出口6.3萬輛,累計同比增幅高于行業,跑贏大市。東風汽車主要以品牌載重車、自卸車、越野車、客車等商用車型為主要出口來源,主要的海外陣地遍布歐洲、澳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區的80余個國家和地區,汽車產品超30款車型,產品矩陣豐富。
以俄羅斯、印度、泰國等地為主戰場的長城汽車,今年上半年海外累計銷量達6.2萬輛,同比大幅增長200.3%,占整體銷量近10%。其中,長城皮卡海外銷量為2.3萬輛,同比猛增325%,哈弗系列在俄羅斯等地頗受歡迎。
“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市場持續走強,核心動力仍是乘用車的增長空間。”在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整體而言,我國汽車出口在中東、非洲等地區表現相對較強,歐洲、墨西哥等市場近期也有一定上漲。乘用車方面,今年上半年,四驅SUV出口量達1.3萬輛,半年增速為253%;9座以下小客車出口量為2.8萬輛,半年增速達167%。不過,崔東樹指出,上半年客車出口處于嚴重低迷狀態,傳統和新能源客車分別為低增長和負增長,面臨瓶頸。
新能源汽車成發力點
提到汽車出口量大漲,絕不能忽略在海外市場大放異彩的新能源汽車。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共出口8.8萬輛,同比增長298.1%,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出口8.2萬輛,同比增長342%。因此,新能源汽車是我國汽車出口創新高的一大“功臣”。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上汽旗下自主品牌MG和MAXUS新能源汽車在歐洲發達國家銷量超1.2萬輛,在英國、挪威、荷蘭等國細分市場均名列前茅。上汽MG品牌6月的5132輛銷售量中,近7成為新能源汽車。備受歐洲消費者歡迎的純電動汽車MG EZS還在瑞典創下了單月單個門店售出109輛的銷售紀錄。今年6月,MG EZS更是進入瑞典電動汽車市場銷量前三。
對于另一“出海大戶”比亞迪而言,今年上半年表現同樣優異。盡管從我國汽車產業整體來看,客車出口形勢較為嚴峻,但比亞迪在新能源客車出口上表現依舊搶眼。先是在年初斬獲哥倫比亞596輛和1002輛的純電動巴士訂單,之后又著手布局羅馬尼亞和日本市場,還贏得了德國、英國、意大利等國批量訂單。在新能源乘用車方面,比亞迪也于5月正式宣布以挪威為開拓歐洲市場的首站,并將2021版唐EV作為出海歐洲的首發車型。按照計劃,比亞迪將在2021年內向挪威發運1500輛唐EV。
除了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頗具建樹的造車新勢力們也開始紛紛走出國門,力求征服星辰大海。
始終致力于“走出去”的愛馳汽車,自2020年便正式開啟出海之旅。截至今年7月初,愛馳汽車海外出口共計2578輛,其中2021年累計出口1549輛。繼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丹麥、以色列之后,愛馳汽車將進一步擴展南歐及EFTA(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家市場,實現對歐洲重點地區的全覆蓋,不斷擴大海外版圖。
作為國內頭部造車新勢力的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同樣動作頻頻。小鵬汽車自去年便開始正式在挪威銷售G3i,小鵬P7也于今年7月初在挪威市場開啟預售。蔚來汽車同樣選擇了挪威作為其國際化的第一站。7月20日,蔚來ES8正式啟程,發運挪威,預計今年9月在挪威開放預訂和交付。
為何中國新能源汽車能夠在海外市場受到追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柳燕此前表示,在國家政策的引導支持和產業的快速發展下,中國汽車行業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賽道上具備了先發優勢。此外,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目前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50%左右,給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建立了規模優勢。加之科技巨頭們紛紛跨界入局,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技術迭代創造了環境。正是國內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帶動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在全球范圍內的活躍。
“我國很多自主車企的插電混動和純電動技術還是比較先進、比較有優勢的。”崔東樹如是說。“不同于傳統燃油車,我國自主品牌在電動汽車核心技術上并非處于落后,反而能夠在性能上媲美國際水平。”除此之外,崔東樹表示,自主品牌能夠在海外市場上取得進步,靠得不僅是不斷提升的質量和技術水平,高性價比同樣是吸引海外消費者的一大原因。
海外車市回暖創機遇
如果說新能源汽車在海外市場的卓越表現是中國汽車出海的一把利器,那么海外市場的日漸回暖則給中國汽車出海創造了絕佳的外部環境。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停產、停工潮,這給國外汽車生產帶來較大打擊。而由于國內疫情恢復速度較快,國內汽車生產復工速度較快,這為后續汽車出口提供了保障。隨著國外疫情出現好轉以及新冠疫苗的普及,民眾的出行需求開始增加。而前期停產、停工潮加之芯片與電池短缺帶來的影響,帶來了新車產能不足與購車需求旺盛間的矛盾,汽車市場成為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在這一情形下,早已恢復產能的中國自主品牌贏得先機,為海外市場提供了充足的供給量。
賣方市場同樣帶來了海外市場新車和二手車價格的飆升。“國外汽車的價格不斷回升,導致當地消費者買車的負擔不斷加重,此時,中國汽車的性價比就凸顯出來了。”崔東樹說。以美國為例,美國二手車價格連續多月不斷上漲,今年4月環比上漲超10%,同比上漲21%,創下美國自記錄二手車數據以來的單月最大漲幅。不斷飆升的新車、二手車價格,使得性價比相對更高的中國新車反而更受海外消費者關注,在海外市場勢頭強勁。
自主品牌能夠在疫情的影響下抓住海外市場的機遇,開拓新市場,同樣是汽車出口量大增的原因之一。愛馳汽車公關總監賈翔表示,愛馳汽車如今能夠在海外市場上開辟出自己的國際化之路,與自身逆勢而上不無關系。面對疫情肆虐與經濟下行的2020年,愛馳汽車并未停下全球化的腳步,反而是抓住危中之機,向海外市場發起攻勢。在其他車企放慢自身步伐時,愛馳汽車抓住時機,以“逆行日內瓦”為開端,相繼開拓德國、荷蘭、法國等歐盟重要國家。同樣地,上汽MG也在疫情期間布局法國市場,短短20個月內在法國建立了80家經銷網點,成功成為當地經銷商眼中的“香餑餑”。
崔東樹指出,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增量相對較多的是歐洲市場。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歐洲市場出口暴增,新能源汽車出口歐洲7.96萬輛,主要集中在西歐市場,且在中高端市場上表現優異。在位于東歐的俄羅斯市場,自主品牌表現同樣優秀。據外媒報道,根據俄羅斯市場分析機構Avtostat的數據,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上半年在俄銷量增長1.5倍,達到4.68萬輛。根據計算,中國汽車占俄羅斯市場的比例在今年上半年已增長1倍,從2020年上半年的2.9%增長至5.4%。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滿洲里海關對外表示,今年上半年滿洲里口岸共出口汽車963輛,同比增長161%,且均為中國自主品牌。
在崔東樹看來,歐洲市場能夠為我國自主品牌的進駐提供機遇,原因之一便是汽車產業的電動化、智能化趨勢。近幾年,歐洲各國紛紛出臺禁燃令,推動了當地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也給了我國車企搶灘歐洲的機會。在歐洲本土電動汽車尚不具備很強競爭力而市場又出現空白的情況下,中國車企就有了出口歐洲的市場空間。以愛馳汽車為例,賈翔表示,愛馳汽車便是把握住歐洲市場在價格適中且空間大的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的巨大商機,以愛馳U5出戰歐洲,為歐洲智能新能源汽車市場填補了經濟適用型品類的空白。
國際化道路越拓越寬
從被批評“模仿”、“低端”,到如今的廣受好評,自主品牌的“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以往談“走出去”,僅僅是將車“送出去”,在技術、售后和營銷上都有所欠缺,市場大多集中在中東、南美、非洲等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使得自主品牌汽車在海外留下了“低價低質”刻板印象。隨著中國汽車產業技術的不斷進步、體系的不斷完善,自主品牌開始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蛻變,自主品牌的國際化布局也更具深度和廣度。
“跟以前相比,自主品牌在國際化的布局上越來越重視技術的提升,技術攻關給我國自主品牌的國際化帶來了比較好的產業基礎。”崔東樹表示。這一點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電動化和智能化浪潮為中國汽車品牌海外發展帶來新機會,技術和市場上的先發優勢使得我國新能源汽車逐漸得到國際認可,自主品牌在國際賽場上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此外,與以前粗放型的出口不同,自主品牌如今的國際化道路愈發完善和全面,因地制宜在海外開拓市場,建立涵蓋汽車研發、生產、銷售、售后等全生命周期體系。
據悉,上汽集團目前已在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包括研發中心、生產基地、營銷中心、供應鏈中心和金融公司在內的汽車產業全價值鏈。在全球化視野下,上汽集團在硅谷、特拉維夫和倫敦設立了創新研發基地,在歐洲、南美、澳新等地設立多個區域營銷服務中心,形成了泰國、英國、歐盟、印尼、智利、澳新、中東、印度、埃及9個“規模級”海外市場。
在營銷上,上汽MG和長城汽車都選擇積極融入到當地社會文化之中,提升自身知名度。從5月底的MG Live!China 2021,到6月與法國里昂足球俱樂部正是簽約,上汽MG通過跨界合作吸引了大批年輕消費群體。長城汽車則通過贈車給泰王國瑪哈札克里·詩琳通公主殿下及其公益和社會組織,積極融入當地,樹立品牌形象。
除了技術水平和營銷策略,售后服務體系同樣是自主品牌出海的關注焦點。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資深專家吳松泉此前表示,企業出口整車,更多需要的是打造服務鏈,建好用戶服務體系。一向以服務著稱的蔚來汽車,在向挪威出口汽車的同時,還在部署換電站建設,力求結合當地市場情況,滿足用戶需求。據了解,蔚來汽車今年會在挪威部署4座第二代換電站,明年計劃部署到16座換電站,基本覆蓋挪威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論壇上曾指出,中國汽車品牌目前在海外市場已具備一定優勢和潛力。首先,中國已形成完備的汽車制造體系,具備大規模出口的產業基礎。其次,國家正在積極改善對外貿易環境,為擴大汽車貿易規模創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因素。
然而,國際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需要自主品牌不斷深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在2021中國汽車論壇上講到,中國汽車產業在經過多年發展已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體系、研發體系、制造體系和營銷服務體系,但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競爭力不足的問題仍亟待解決。
為將品牌做大做強,多家自主品牌站在全球視角,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的海外發展規劃。上汽集團計劃將海外業務作為集團“十四五”期間的經營重點,到2025年集團海外年銷量邁過150萬輛大關,其中歐洲市場銷量達到30萬輛,新能源汽車占比70%~80%。奇瑞汽車則計劃在2025年實現50萬輛的出口量,出口額達到50億美元。按照規劃,長安汽車預計到2030年長安系品牌銷量達到350萬輛,同時有30%的銷量來自海外市場。
造車新勢力方面,蔚來汽車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蔚來從成立之初就采用了面向全球市場的產品和商業模式,蔚來當前將全力準備挪威市場的開拓,同時研究其他海外市場。賈翔表示,愛馳汽車將繼續在歐洲大陸拓展,包括向北歐,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在內的南歐,以及東歐市場進軍。此外,愛馳汽車還將開拓全球其他市場,初步計劃2022年進入美國。
海外市場已逐漸成為自主品牌一決高下的角斗場。在這一戰場中,自主品牌的不斷輸出,不僅能夠為其提升國際影響力,更能帶動整個中國汽車行業品牌向上步伐。正如柳燕在2021汽車論壇上所說:“在中國品牌整體向上的概念下,各大自主品牌是對手更是隊友,應一起為中國品牌贏得整體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