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向上是近幾年所有國內車企都在努力的方向

發布時間:2021-06-23 11:42:13  |  來源:羊城晚報  

自主品牌已成“學霸” 與國際優等生還有距離

今年5月,比亞迪銷售新車45176輛,同比增長45.30%;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1681輛,同比增長198.80%,創歷史新高。根據國信證券測算,比亞迪的產品均價10年內增長2.5倍,去年乘用車加權均價大約13.52萬元,今年有望達到15.17萬元。

事實上,品牌向上已是幾年所有國內車企都在努力的方向,長城WEY、吉利領克、東風嵐圖、上汽智己……在剛剛過去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稱:“這幾年自主品牌的進步有目共睹,造型、動力系統,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技術已經超越了合資品牌;在車機方面、多媒體方面、智能化方面,非但不會差,反而比合資品牌一些車企更好。”

王傳福的一番話確實說出了當前中國品牌汽車的發展狀況。當前,在國家品牌戰略和高質量發展的風向標之下,本土汽車企業正在發生越來越明顯的分化。這一邊,若干造車底蘊雄厚、穩打穩扎、市場“三觀”先進、國際化程度高的中資企業,正在提升著這個國家汽車工業的整體觀感。這一群企業,于是成了“學霸”。另一邊,以模仿抄襲為慣路徑,一味迎合低層次消費需求,放棄品質、安全與技術領先的追求,外表洋氣內如敗絮的山寨企業,正在下沉的道路上狂奔。這些企業數量不少,雖然是學渣,但是在落后地區銷量好像也不錯。

不但國產品牌在分化,國際品牌也在分化。一部分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國國情和消費心理的外資企業,不斷調整對華市場策略,推出非常豐富的、滿足不同層次區隔的汽車類型,以求把品牌價值最大程度地兌現為經濟收益。于是這些企業在中國越活越好,繼續保持優等生地位。另一部分車企,對中國消費者與媒體保持距離,常常高高在上自說自話,車型更新緩慢,短板明顯不改變,價值觀一成不變,活成了車市頑疾一般的存在,沒落貴族,新車出一個就死一個。

上述自主品牌和國際品牌的激烈較量,就會形成四個象限。第一個,是優秀的民族品牌,雖然沒有歐美百年底蘊,缺少品牌溢價,但是走入了上升通道,贏得了社會中層的信任。第二個,是聰明的跨國公司,善于把國人需求與其產品實現深度嫁接,繼續成為市場上的優等生,其盈利能力依然很強。第三個,是缺乏向上方向和動力的國內品牌,車型的光鮮時尚,擋不住在市場中的下沉速度。第四個,是不上心的國際品牌,單車價格利潤已經開始落后于第一象限的中國品牌,更與第二象限的一流跨國公司相距甚遠。

既然如此,優秀的中國品牌必然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在與跨國企業正面競爭的。當年從模仿起步,迅速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自我否定和涅槃,終于成了中國品牌的學霸。本人從多年的觀察也發現,優秀本土企業的領導人和企業文化,總是用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來評價當下與自身的。他們的口號有時也會大無邊際,但是與那些關起門來說自己某某第一的本土品牌,依然有著本質區別。

當然,中國優秀企業需要做的,依然是品牌的美譽度與忠誠度的提升。那就是無論什么層次和身份的中國人,要買車都會想到這個企業,這才是了不起的。這一點是國外品牌尤其是豪華品牌賴以生存的根基。對國內企業來說,確實也是要有百年思維的,構筑全民認同與國際認可的道路上,沒法走捷徑。(記者 戚耀琪)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