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出口量明顯走強 核心競爭力仍要雄起
今年以來,中國汽車出口市場持續走強。海關總署6月7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4.7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2%,其中,汽車(包括底盤)出口756.7億元,增長95.80%。
從過去的眼光來看,相比于已經發展上百年的歐美日品牌,或者相比于電信產品,中國汽車的自主品牌一直不算強勢。即使出口,也面臨低端市場、低檔車、低價格、低利潤、低質量五低格局。如果在國內都不是一款家喻戶曉性價比高的國民車,憑什么能在別國獲得更多的歡迎。
如今,現在這個情形已經在悄然改變,尤其是面對歐洲的出口,已經顯示出自主品牌的某種力量在上揚。如今汽車出口的大頭,主要是上汽乘用車、長城、吉利、奇瑞等企業。近年來,隨著車企在海外布局的業務的落實,產能得到了釋放,更精準地落地,成本更低。自主品牌資金變得充足,是不會甘心只能位居三線之外的。
隨著國產自主品牌影響力的提升,海外市場也悄然成為各個車企的主要戰場。吉利汽車5月海外出口10384輛,增長超過兩倍。長城5月份海外銷售10079輛,同比勁增557.5%。今年5月奇瑞集團海外出口量達到19444輛,增長256.5%。去年9月,領克“歐洲計劃”開啟,隨后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與瑞典哥德堡開設兩家線下體驗店,今年實現了整車出口歐洲常態化。今年5月比亞迪宣布年內累計向挪威發運1500輛唐EV,這是比亞迪在海外市場邁出的里程碑式步伐。本月,首批100輛唐EV已在上海港正式發運挪威。
汽車出口增長旺盛,這是中國制造保持強勢,且被海外部分市場認可的一個標志。因為從海外市場來看,受到疫情影響,車輛生產是受到壓制的;相應的,出于家庭安全需要購買汽車的比例在提升,這就會帶來供求之間的差距拉大。中國的自主品牌車企的體量和產量相比外資品牌要小,對于芯片的需求量反而能得到滿足。由此就能更快滿足海外的需求。
相比之下,一些國際汽車巨頭和國內汽車企業的合資基地,專門做出口汽車,這種傳統情形基本上還是屬于加工貿易的層面。國內除了收到一些稅費和加工費,利潤依然被跨國企業把持。這種情形對于中國企業正在理解歐美市場、適應歐美需求,并不會帶來認知和技術進步。尤其是國外嚴格的排放和安全標準,也只有親自做自主品牌的才能明白這個差距并找到努力的方向。
當前,自主品牌出口走強不等于認同增強。對此,出國旅游、留學和工作的中國人都會有感性認知。自主品牌相比于外國品牌,依然存在核心技術競爭力弱、對碳排放標準適應能力弱、配套售后服務體系滯后、對法規認知不全面等問題。如果在國內拼足力做出的車都只能買給中等階層,那么如何適應要求更高的海外市場?那出去也只能去搶奪中低端市場了。
既然我們的品牌整體而言還是處于增加存在感,保持探索力的初級階段。它們依然不是歐洲人無法忽視的品牌存在,那么我們的崛起之路還有很長,不能僅僅看到銷量而自我滿足。(記者 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