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一汽馬自達即將被長安馬自達“接管”的消息再次登上了汽車圈的熱搜榜。據傳,一汽集團、馬自達和長安汽車三方正在展開談判,計劃把一汽馬自達的相關業務合并到長安馬自達旗下,預計今年6月之前能完成改制。這已不是第一次曝出類似消息,盡管此次三方均沒有明確表態,僅以“暫不知情”等予以回應,但從目前傳出的各種細節看,此事可能性較大。其實,基于馬自達在中國的產品矩陣、兩家合資公司的生存現狀以及產品分配,以及未來馬自達品牌發展的大方向來看,筆者認為一汽馬自達退出歷史舞臺只差一份正式文件。
2005年3月,一汽轎車、一汽集團和日本馬自達共同組建了一汽馬自達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從經營性質來說并沒有整車生產資質,所以多年來都是委托一汽轎車代工生產。在控股關系上,馬自達在一汽馬自達中所占股份為40%,與不久后成立的長安馬自達相比,賺得相對少,所以馬自達在產品導入方面自然向后者傾斜。
目前,馬自達在中國共有6款國產車型,其中一汽馬自達僅有CX-4和阿特茲兩款產品。事實上,自2016年CX-4上市之后,一汽馬自達就沒有再導入新產品,隨著近幾年汽車產品在智能網聯技術的拉動下快速迭代,CX-4和阿特茲兩款產品的競爭力幾乎消失殆盡。雖然長安馬自達在產品矩陣和銷量方面都略勝一籌,但要用4款產品撐起一個品牌還是稍顯力不從心。因此,基于目前馬自達在中國的產品矩陣,想要同時維持兩家合資公司可謂勉為其難。
早在多年之前,兩方經銷商就有意愿進行渠道整合,但當時的馬自達對此并不“感冒”,或許馬自達認為兩家合資公司既可以相互制約,又能擴大銷售網絡和品牌聲量,是一舉兩得之事。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品牌和產品影響力逐步削弱,馬自達不得不重新考慮三者的關系。
對于眾多合資乘用車企業來說,2022年是一個關鍵節點,股比放開可以讓外資企業單獨建廠或占絕對控股權。但對于市場體量相對較小、品牌號召力相對較弱的馬自達來說,保留一個合資伙伴,無論從分擔投入、降低成本還是開拓市場,乃至尋求更大的協同效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顯然,擁有生產和銷售資質的長安馬自達更符合要求。
但筆者認為,此次馬自達整合兩家國內合資企業,或許并非長安馬自達“接管”一汽馬自達這么簡單。縱觀兩家合資企業的發展歷程,一汽馬自達成立時間較早、產品定位較高,為馬自達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一汽馬自達對馬自達的整體貢獻并不比當前銷量更高的長安馬自達低。如果馬自達只是簡單地解散或將一汽馬自達整合到長安馬自達中,無論從行業規則和實際利益考量都并非最佳選擇。
筆者認為,此次整合可能由馬自達主導,將一汽馬自達和長安馬自達合并成一家新的合資公司,并將股權比例重新劃分,或許還不排除馬自達作為控股方、三方共同持股的可能性。這樣一來,既保證了馬自達可以獲得更多話語權,也使長安馬自達能擁有更多導入車型以及生產和銷售地位,同時能借助一汽馬自達的經銷商服務網絡,可謂一舉三得。
不管馬自達品牌未來如何整合,一汽馬自達對馬自達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貢獻都是難以磨滅的。無論是品牌口碑還是經典產品,一汽馬自達都曾經有過輝煌,只是由于種種歷史原因,當初特殊的合作關系或許為如今的局面埋下了伏筆。
無論接下來馬自達會拿出怎樣的方案,筆者希望其盡可能平衡而圓滿,并能為馬自達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未來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與很多平淡無奇的汽車品牌相比,馬自達能為一些特立獨行的消費者提供他們所喜愛的產品,雖然品牌小眾,但不乏擁躉。當然,馬自達未來要想在中國“一馬當先”,還需盡快趕上電動化、智能化的大潮,畢竟這兩年其在這方面的步子有點慢了。(記者 張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