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襲來 汽車企業發展存在隱憂

發布時間:2021-04-21 16:11:41  |  來源:中國汽車報  

雖然疫情影響漸行漸遠,但國際形勢更加復雜多變,美債收益率提升,創下一年新高,無風險收益率提高,外加通脹擔憂,全球流動有收緊要求。部分汽車企業資產負債率接100%,存在現金流斷裂危險。流動擴張導致上游材料大幅漲價,通脹襲來,汽車企業發展存在隱憂。

4月14日,美債收益率繼續高位徘徊,10年期美債收益率1.632%。10年期美債是全球資產定價之錨,反映中長期資產價格變化趨勢,一般該收益率在1.5%以上就預示著有全球通脹風險。自3月下旬10年期美債收益率到達一年高位1.776%后,便一直陷入盤整拉鋸行情中,過去一個月的波動范圍基本在1.60%~1.75%之間。為抑制通脹趨勢,各國央行將采取加息等收緊流動的方法。換言之,未來幾年,全球都將是流動收緊的過程。

那么,這會對汽車產業和企業產生哪些影響呢?一是全球資產會優先買入美債等無風險收益產品。當前,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超過3%,無風險收益產品收益率的提升將吸納部分資本進入,造成包括汽車企業在內的實體制造業“失血”。二是在全球應對通脹、開啟加息進程的背景下,車企融資成本會相應推高。三是美元資本回流,國內上市車企估值將回歸,市值大幅下降,將降低車企直接融資額。

結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宏觀政策的總體要求,我國在貨政策上作出了“不急轉彎”的定調,貨政策比2020年收緊將是板上釘釘。金融流動收緊對于高負債汽車企業極不友好,一方面融資成本提高,另一方面融資難度加大。數據顯示,盡管2020年我國汽車制造業資產負債率相比高點有所降低,但仍位于60%附的較高水,部分車企資產負債率更是接100%,存在現金流斷裂的可能。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今年1~3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495.5萬輛和507.6萬輛,雖然同比增長83.1%和75.1%,但與2019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5.2%和3.6%。可見,剔除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乘用車銷售并未明顯復蘇。

2020年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為應對疫情沖擊,開啟無限量流動寬松政策,為穩定宏觀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可是,全球貨超發不可避免會引發通脹,而且需要相當長時間去消化。去年下半年以來,各類資源價格快速上漲,不斷推高汽車生產制造成本,在存量博弈時代,汽車企業面臨成本上升及消費價格戰的雙重壓力。根據中汽咨詢的數據,新能源汽車電池核心材料鈷的價格一年來由24.95萬元/噸上漲到現在的33.55萬元/噸,漲幅34%;鋼材價格也創下年新高,2021年2月,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中,黑色金屬材料同比上漲11.6%,有色金屬材料同比上漲10.3%;生產芯片的核心材料稀土價格指數由342上漲至564,漲幅64.9%。這些均是生產汽車的重要原材料,其價格上漲將明顯推高汽車加工制造成本,在需求低迷的情況下,如果主機廠產品競爭力不足,只能面臨犧牲利潤的窘境。

而從汽車產品售價看,一方面受到成本影響,另一方面受制于供需雙方的量價博弈。當前,汽車消費仍處在波動調整階段,需求并未明顯上升,呈現明顯的買方市場特征,汽車產品供大于求,這一點從經銷商的庫存數據就能看出。

另一方面,我國汽車產能利用率降至低點,產能閑置造成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同樣推高汽車的綜合成本。根據乘聯會的數據,2020年底,我國乘用車產能利用率降至48.45%,創歷史新低。產能利用率小于60%的企業高達101家,均產能利用率僅為21.58%。未來幾年,會有大量企業被淘汰,存量博弈下,“二八法則”將是車市競爭的主要特點。

在買方市場上,汽車企業與消費者手中的貨博弈并不占優,那么成本上升如何消化呢?無外乎四個渠道。一是通過提升管理和技術水,降低全流程成本,包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物流成本、渠道費用等;二是將上升的成本轉嫁給上級供應商;三是轉嫁給經銷商,但經銷商承接壓力有限,當前虧損經銷商占比三成;四是實施產品升級戰略,提升競爭力,獲得終端產品溢價權,但這需要漫長的過程。哪種方法更好,又或是兼而有之,相信每一家車企都有自己的判斷。

面對全球通脹風險,筆者想對車企提出四條建議。一是拓寬融資渠道,可通過發行企業債、提升直接融資比重等,降低資金使用成本。二是穩健經營,避免繼續加大金融杠桿,做好現金流管理。流動預期收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忌盲目擴張、舉債發展,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現金流斷裂,甚至威脅企業生存。通過多種策略,降低資產負債率是當務之急,對于車企來說,60%以下的資產負債率是安全區間。三是調整產品結構,增加溢價能力。我國正面臨消費升級趨勢,豪華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持續提高,由2017年的7.4%提升到目前的14%,產品均售價也有明顯提升。通過智能化等多種技術路線賦能,提升產品競爭力和溢價能力,是抵抗成本上漲的有效方式。四是集約化發展,提高產能利用率。集約化發展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車企應削減不能盈利的無效產能,如果某款產品市場需求量極低,應果斷調整,將資源向優勢產品聚集。(記者 李新波)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