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城市建設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公園之中,享受煙火成都
這是興隆湖畔的普通早晨。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劉毅像往常一樣,沿著一條湖邊路來到辦公室。從這里臨窗眺望,可以看到位于興隆湖南岸高地上的天府新區規劃展示廳——“公園城市”理念首次被提出來的地方。這幾年,劉毅見證了興隆湖的鄰水營城、興利除害、蓄水成湖的過程,也親身體驗了在“公園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場景。
“公園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與自然關系演進規律、城市文明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和深刻洞悉,體現了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建設現代化城市、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城市”的深邃思考和戰略謀劃。在將城市布局和發展作為時代使命的宏偉實踐中,2020年1月,成都再次被定位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承擔起為全球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新形態提供新范式的時代命題。
一湖一山
見證一座城的重塑
從興隆湖出發,沿天府大道一路北行30公里到了成都市中心,這里發掘的隋代摩訶池遺址,代表著古代成都城市空間結構和規劃布局的精要。
自2018年“公園城市”理念在興隆湖畔被正式提出以來,這場跨越1500年的對話,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動人圖景。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興隆湖的水質僅為劣V類。為規范興隆湖區域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成都市2016年底專門出臺了《成都市興隆湖區域生態保護條例》。同時,通過前瞻性的規劃設計為興隆湖區域的治理、建設提供了科學性、系統性的實施方案。
至2018年初,興隆湖區域已展現出后來被稱為“公園城市”的形態雛形。
通過修復整理,現在的興隆湖形成3平方公里的水面,鳥類從之前的52種、總數幾千只,發展到現在的65種、總數超3萬只。
水清、草茂,興隆湖也因此被稱為天府新區的“城市綠心”。
站在湖畔向東望去,龍泉山的蔥郁撲面而來。千百年來,龍泉山一直是成都東側的生態屏障、地理屏障。2017年4月,成都的城市發展跨越龍泉山,將這座山打造成城市綠心和“會客廳”。截至目前,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已累計實現增綠增景1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底的54%提升至2020年的59%。
公園之中,生機盎然。據2020年6月的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監測結果,公園內分布有至少500種鄉土植物,同時還保存了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當年李白詩中“草樹云山”的錦繡風貌,再現成都。
按照規劃,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全面建成后,森林覆蓋率將達到70.5%以上,成都全市人均可增加10平方米凈森林;每年固碳31萬噸,釋放氧氣23萬噸。
興隆湖,見證了“公園城市”在成都的誕生。龍泉山,見證了成都城市形態進階的千年格局。
煙火之上
公園城市里的生活畫卷
家的北邊是濕地公園,南邊是湖,住在興隆湖畔,讓劉毅有了安心干事的“環境”。
在這里,劉毅和他的團隊在天府新區已孵化了10余家創新企業,估值數十億元。6月7日,西部(成都)科學城和天府實驗室也在興隆湖畔正式揭牌。環興隆湖布局的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已成為成都乃至四川最具活力的科創區域之一。
龍泉山如今也成為成都的一座綠色地標,“城市之眼”丹景臺、獅子寶、寶倉灣等景點每天吸引著無數市民及游客。
興隆湖和龍泉山的湖山相望,只是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它們背后,還有一幅更加多彩的公園城市生活畫卷。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成都望平街上人頭攢動。這條老舊街巷,如今是網紅打卡點。
像這樣的街巷,還有北門·愛情里、音樂坊、江灘公園、東湖公園、交子公園,它們共同的特征是都位于錦江之畔。這條盛滿老成都人記憶的河流,兩岸居住了千萬人口。2019年,成都開始規劃打造錦江公園,以河流兩岸為依托,由近及遠地排布綠道、濱水產業帶,以全新的消費場景,構建全新的消費業態。
公園城市也隨著“流動的成都”的漣漪蕩漾,成為城市的年輪。去年底,全長19.4公里的成都一環路完成改造,街角公園、深夜食堂、工業遺跡等串聯起成都“市井生活圈”。城市的年輪繼續外延,沿成都繞城高速公路打造的環城生態公園,已構建了綠道、公園、小游園、微綠地等多級城市生態體系,成為成都城市美好生活的體驗空間和時尚、健康、休閑等融合的生活場景。
連接工作,抵達生活,成都規劃建設了世界最長綠道。當前,成都市綠道累計建成4780公里。書坊、花店、商店、咖啡館分布其間,與市民只有一個轉身的距離。
從點狀到線型,從分散到“串珠成鏈”,從鏈鋪展成面,成都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已達15平方米。城市成為公園,公園也是家園。
公園之中,煙火成都。公園城市,正在重構這座城市的未來圖景。
詩和遠方
為“城市形態”增寫新的注腳
在成都,抬頭遠望,亙古聳立的西嶺雪山,帶來詩和遠方。唐代詩人杜甫看到的“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勝景,今天依然在成都推窗可見。
與傳統城市中建筑與自然存在明顯邊界感不同,成都在建設中實現了區域內公園、街道、建筑“無界相融”,通過“城市依托自然”,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結合,形成豐富的公共空間。
在宏觀層面,成都構建了青山為底、綠道為軸、江河為脈的公園城市格局。
在社區的空間承載方面,15分鐘生活圈正在成都鋪開:以步行的時間為丈量尺度,將居民對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解決在15分鐘的生活圈層內。不僅是要實現“望山見水,藍綠交織”的生態場景,更是把綠色生態“打包”成一個個生態產品,送到每個市民身邊。
在建設公園城市的生動實踐中,成都不斷為“城市形態”增寫新的注腳。
“公園+”“綠道+”也在激活創新動能。成都面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公園城市”已成為成都新經濟、新動能成長發育的場景媒介。
公園城市的生態優勢、治理效能和活力韌性進一步彰顯。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一直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邏輯,深入挖掘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時代價值、科學內涵和實踐路徑,努力打造標定時代發展高度、承載美好生活向往的“未來之城”。(記者 王國平 雷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