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旅游開發與扶貧、文化傳承等相結合 南丹不斷推出旅游新業態
近日,南丹縣獲自治區授予“廣西避暑旅游城市”稱號;今年1—5月,南丹接待游客及旅游消費同比均增長28%以上,與2019年同期相比均增長10%以上……“十三五”以來,南丹縣實施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創建活動,打造“南國避暑勝地·世界白褲瑤鄉”文化旅游品牌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據悉,近年來該縣加速推進全域旅游,培育新業態、新產品,實現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該縣獲批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創建縣和全域旅游示范區第一批創建縣,成為廣西首批、河池首個“廣西全域旅游示范區”;共創建3個4A級景區、3個3A級景區、2個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1個全國休閑農業旅游示范點、1個全國旅游扶貧示范點、1個廣西五星級鄉村旅游區、2個廣西四星級鄉村旅游區、3家星級酒店和2家星級農家樂,全域旅游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南丹深入挖掘“丹文化”的內容及內涵,打造南丹文化旅游品牌,采取“走出去、引進來”模式,組織各類文化旅游營銷活動30多場次;緊扣廣西“北聯”戰略部署,與貴州荔波簽訂了《南丹·荔波世界白褲瑤“大瑤鄉”旅游景區聯合開發協議》等協議,整合兩縣白褲瑤民俗資源,聯合打造南丹·荔波世界白褲瑤旅游景區,與荔波小七孔互相呼應、有效銜接、錯位發展,達到“1+1>2”的效果。全力打造白褲瑤“年街節”、民族節慶等品牌活動,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深化和豐富。
“十三五”以來,該縣投入50億元將“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搬遷點打造成“易地搬遷+旅游開發”南丹模式,實施“景區帶村”旅游精準扶貧項目,形成“文化體驗+避暑養生”“民族文化傳承+旅游服務業”等新業態,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留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記者 廖慶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