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傳統旅游景區的“大家閨秀”,鄉村旅游更像一個“小家碧玉”。“小家碧玉”靠什么與“大家閨秀”同臺競技?鄉村旅游普遍存在的同質化競爭、淡旺季分明等又該如何破題?河北太行山區的鄉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自育新業、錯位發展、拉長旺季,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成名已久的大景區,或因自然風光獨特,或因人文歷史厚重,或因投入巨資打造。如果說傳統景區是“大家閨秀”,那么近年來遍地開花、扎根鄉土的鄉村游則是“小家碧玉”。
在旅游選擇日益多元的消費格局中,“小家碧玉”靠什么與“大家閨秀”同臺競技?在鄉村旅游中曾普遍存在的同質化競爭甚至惡性競爭如何避免?在北方地區,鄉村旅游“忙三四個月、歇大半年”的淡旺季分明困局又該如何破解?
今年一季度,河北省旅游業成績亮眼:全省旅游業接待游客達6076.74萬人次、同比增長130.35%,實現旅游總收入573.74億元、同比增長86.94%。在公布這組數據時,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專門提到鄉村旅游的貢獻:通過引導鄉村旅游與農業產業有機融合,有效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全省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點狀”向“片區化”跨越。
近期,經濟日報記者選取河北省太行山區的部分鄉村走訪調研,實地探訪鄉村旅游的養成之道。
大小之間看互補
既背靠大樹,也自育新業
依托周邊傳統景區辦農家樂、民宿,發展休閑采摘,是很多鄉村旅游起步階段的業態。在這種模式下,鄉村旅游與景區游是依附關系。在河北省贊皇縣黃北坪鄉松會村,近幾年興起的葡萄采摘游正是由此而生。
松會村地處太行山南麓深山區,是一個只有43戶143人的小山村。2015年,為發展脫貧產業,松會村開始小規模種植葡萄,當時只有“玫瑰香”“夏黑”等兩三個品種。
“村里靠近棋盤山和嶂石巖兩大景區,路過的游客多,偶爾會有人來村里采摘葡萄。”松會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建忠回憶說,看到這個機遇后,村里將98畝水澆地全部種上了葡萄。隨著游客越來越多,新問題出現了:松會村種植的葡萄品種較少,只夠采摘一個多月。于是村里決定增加品種,目前已有10個不同品種的葡萄,可滿足游客從7月份到11月份的采摘需求。
隨著采摘游的興起,松會村與周邊景區的依附關系也在發生轉變。“以前是游客去景區順路來摘葡萄,現在都是專門來采摘游玩。”李建忠說,如今的松會村是遠近聞名的葡萄專業村,每年群眾自產的30萬斤葡萄不用找客商走市場,全部靠游客采摘消化。
贊皇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立芬認為,大景區與鄉村旅游其實并非競爭關系,而是互補關系。“一般知名的大景區接待長假游、跨省游比較多,而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的目標游客很明確,就是石家莊市和周邊城市的市民。”做精做細周末游、短途游更適合鄉村旅游的發展。
記者從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河北省85%的旅游資源集中于貧困山區。“十三五”時期以來,河北省已有1650個村、5400余家企業發展鄉村旅游,累計帶動793個貧困村近20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位于邯鄲市的涉縣境內既有紅色經典景區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也有5A級旅游景區媧皇宮。在涉縣井店鎮劉家村,當村黨支部書記劉香太說“村里去年游客接待量達數十萬人次”時,記者有點懷疑:“游客到你們村來看啥?”粗略看去,眼前的小山村并沒有特別的景色,只是建在山坡上的房子看起來錯落有致。
“別說你不信,2018年我們打算做旅游的時候,村民們也不信。”劉香太帶著記者一邊沿著石頭小路往山上爬,一邊介紹說,之所以選擇發展鄉村旅游,就是想挖掘村里的“窮資源”,留住過路的游客。劉家村600多口人,只有400畝耕地,全在山坡上,而且都是小地塊,種小雜糧、花椒等農產品。
如何將這些“窮資源”盤活?劉香太告訴記者,2019年1月,劉家村成立了旅游開發公司,先后打造了幾間民宿,修建了停車場,辦起了大伙房。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周邊游、短途游備受熱捧。劉家村也逐漸火了起來,旺季時每天有90多輛旅游大巴開進村里。
“游客來我們村,主要是爬山、體驗農耕生活。”劉香太說,山坡上用石頭圈起來的小塊地分布在農宅周圍,雖然不適合開展農業生產,但對城里人卻很有吸引力,“有的地塊不到一分地,種上家常蔬菜瓜果,就像游客自家的小菜園,參與感很強”。
在村旅游開發公司帶動下,目前劉家村已有30多戶村民發展餐飲和住宿,有300多人從事旅游行業。今年,劉家村又在村里住宅對面的山上建了12座小木屋和幾處咖啡館、小酒吧。“晚上住在山里,吃著農家飯,看對面村莊的大紅燈籠,是一種別樣體驗。”劉香太說,鄉村旅游沒有大景區得天獨厚的資源,要吸引游客,就得“小而精”,讓人“玩得開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
區域之內看錯位
十里不同景,村村不同品
在較小的區域范圍內,很多旅游村落大同小異,同質化競爭嚴重,有時甚至會出現互相搶客、低價攬客等惡性競爭。在太行山里星羅棋布的村莊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位于涉縣更樂鎮的大洼村距離劉家村不到5公里,同樣是發展鄉村旅游,這兩個村莊不僅沒有“打架”,在旺季人多的時候,還互相分流游客。兩個村莊的和諧相處來源于錯位發展。更樂鎮旅游開發公司經理劉曉輝說,“兩村發展旅游的側重點不同,劉家村以爬山和農耕體驗為主,大洼村則以石頭古民居游覽參觀為主”。
大洼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河,村內石頭砌成的古民居保存完好,極具特色。2016年大洼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近幾年,更樂鎮對大洼村內的30余間年久失修的空心古宅進行原汁原味修繕,并修復了1000余米破損嚴重的石板街,恢復了大洼的古村古貌。
即便是農耕體驗,兩村之間也有差異:劉家村發展的是小地塊種植采摘,而大洼村則是吸引游客體驗驢拉磨、打井水等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驢拉磨可以現磨現賣,使游客們既能觀賞到原汁原味的生產過程,又能品嘗到傳統方式現磨的玉米面、白面。”劉曉輝說,傳統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在得到保護的同時,也吸引著各方游客前來追憶鄉愁,品味鄉愁。
太行山綿延數百公里,在河北省境內分布著眾多紅色旅游資源和生態觀光資源。為將太行山打造成高質量的旅游產業聚集帶,河北省通過高速引線和國省干道連通太行山區各縣(市、區)城鎮、特色小鎮、產業園區、文化旅游景點,形成綠水青山連綿、文化絢爛多彩、產城融合互動的太行山綠色發展軸。
在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導產業的地方,離不開規模化發展,往往靠“一縣一業”甚至是“一縣一品”來實現農業產業化,但是在山區發展“農旅融合”,精品農業、體驗農業更具活力。
在贊皇縣黃北坪鄉,采摘農業成為山區群眾發展旅游的重點支撐。“我們鄉有采摘農業面積1萬畝,每個村又各具特色,一村一品。”黃北坪鄉黨委書記曹冬敏介紹,除了松會村的葡萄產業,全鄉其他村莊還有大棗、板栗、核桃等特色農產品,可以形成“春賞花、夏避暑、秋采果、冬賞雪”的旅游格局。同時,游客在旺季時來黃北坪各村,還可以預訂“溜達雞”“散步豬”等,養殖戶一般在春節前發貨。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除了旅游產品供給差異化發展之外,管理機制的完善也是避免鄉村旅游惡性競爭的重要保障。在鄉村旅游的起步階段,之所以出現一片“亂戰”、肆意調價等無序競爭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缺少完善的運營機制。
目前,河北省大部分村莊的旅游業都有運營主體,有的是村集體自辦企業,有的是引入外部企業,有的是鄉鎮或縣級政府設立企業統籌經營。為優化旅游管理機制,更樂鎮今年2月份組建了旅游開發公司,負責大洼村和周邊村莊的旅游經營。
“我們之所以成立公司,就是為理順管理運營機制,通過市場化運營破解管委會模式的弊端。”劉曉輝分析認為,挖掘村級旅游資源,不能走大景區管委會的管理模式。由于村委會或者管委會不是市場主體,在運營過程中涉及投資、建設、規劃、收費、利益分配等環節時,受限較多。而企業化經營,不僅可以有效整合旅游資源,把勞動力吸引到旅游產業鏈上來,而且可以規范市場行為,避免分散經營的農戶隨意抬價、壓價。
全季之時看延伸
拉長旺季,縮短淡季
地處太行山深山區的淶源縣,旅游資源豐富,白石山、空中草原、仙人峪等自然風景區景色優美,但受季節影響較大,冬季是旅游淡季。
如何破解淡季瓶頸,讓冬季旅游“熱”起來?2017年,淶源縣抓住國家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機遇,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冰雪資源,將旅游產業與冰雪運動融合,走出了一條特色旅游發展之路。
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淶源縣推動旅游業從游山玩水向運動健身延展。2017年底,擁有三大滑雪娛樂公園和三大高山滑雪區的滑雪場——七山滑雪場在淶源縣投運。2018年年初,該縣舉辦了首屆滑雪節,冰雪產業開始形成規模。
“以前常年在外地打工,滑雪場建起來后,我在滑雪場找了份工作。”淶源縣西龍虎村村民梁麗娟如今有兩份收入:平時在滑雪場打工,自家還經營著農家樂。梁麗娟說,當初開農家樂就是看準了來這里的游客越來越多。2019年,她在自家大院里蓋起客房,冬天有來滑雪的游客入住,其他時候有附近白石山景區的游客,15間客房經常爆滿,一年能增收七八萬元。
淶源縣還根據不同游客需求,不斷拓展冬季旅游項目,涵蓋冰雕展示、冰雪互動娛樂和溫泉休閑等諸多內容,吸引了大量游客,“冰雪游”已成當地的消費熱點。“春節期間,雪場每天接待游客量最高達8000人次,對淶源縣冬季旅游帶動明顯。”七山滑雪場負責人趙展琨說,去年,滑雪場營業額達4780萬元。同時,滑雪場還解決了周邊山村近500人的就業。
但冰雪經濟業態并不能覆蓋所有旅游村,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破解淡旺季分明的難題,很多地方較為普遍的做法是盡可能拉長旺季,縮短淡季。
大洼村“里山溝客棧”的經營者張海蘭告訴記者,現在的淡季只是“相對淡季”,而不是絕對沒有游客的淡季。“我們客棧一年到頭都有客人,旺季時每天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淡季至少也有一兩千元。”在張海蘭看來,現在很多游客到山村旅游,并不是只為看風景,也為尋找一塊安靜的地方享受其中。季節對出游的影響也相對減弱,在有的游客眼里,冬季村莊的氣質更具吸引力。此外,在冬季也可以舉辦一些活動招攬游客。剛剛過去的農歷春節,大洼村的民俗展演吸引了10多萬名游客前來參觀。
為延長旅游時間,贊皇縣在全年舉辦各類旅游節慶活動,豐富農產品品種,實現錯季成熟,形成了“全年有活動、月月有亮點”的節慶旅游模式。“從春天的杏花節、梨花節,到夏天的櫻桃、葡萄采摘,再到秋天的蘋果采摘,都能吸引游客。”贊皇縣文旅局局長劉世彬說,這些節慶活動從3月份開始一直延續到11月底,再加上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基本破除了過去的“絕對淡季”。(記者 陳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