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家A股券商即將登陸,今年會有大級別的券商行情嗎?
(資料圖)
繼首創證券成功上市之后,第43家A股券商上市公司即將登陸。信達證券以滬市主板新股的身份登陸A股,并成為A股市場第43家上市券商。與創業板、科創板相比,主板在發行市盈率方面占據一定的優勢,對新股上市后的股價表現帶來積極的影響。
以信達證券為例,發行市盈率為22.97倍,但高于行業平均市盈率。不過,考慮到它的發行規模較大,申購上限比較高,所以相應的中簽率也會隨之提升。
上月成功上市的首創證券,股價自上市以來累計最大漲幅達到一倍,TTM市盈率已經達到了59.27倍。對上市新股來說,市場環境與流動性最重要,往往會給新股帶來一定的溢價效應。但是,根據歷史經驗分析,當新股上市出現一定估值溢價后,之后股價很可能會處于估值回歸的過程,并逐漸回歸至行業平均市盈率附近的水平。
券商股接連上市,A股券商股陣營進一步擴容。隨著信達證券的上市,A股券商股數量已經達到了43家。
作為強周期的行業,券商股的業績往往與市場環境好壞掛鉤。在券商股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亮眼的表現,甚至有著牛市旗手的稱號。
在券商股的歷史上,包括2007年、2009年、2014年、2019年和2020年都有過不錯的年度漲幅。其中,以證券指數為例,2007年板塊年內上漲約915%、2009年上漲108%、2015年上漲156%、2019年上漲63%、2020年上漲23%。
不過,從券商股的歷史走勢來看,波動率比較大,多年來的走勢缺乏了長期慢牛的基因。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只要能夠抓住周期高低點,獲利的概率也是比較高的。
從動態市盈率的角度出發,考慮到去年市場環境的不佳,券商股的普遍業績存在不少的波動,動態市盈率明顯高于靜態市盈率的水平。
與市盈率指標相比,市凈率指標可能更具有參考價值。截至目前,有11家上市券商市凈率低于1倍,海通證券與華泰證券的市凈率低于0.8倍,還有一批上市券商的市凈率處于1倍至2倍之間。
從總市值的角度出發,目前A股上市券商有9家股票總市值超過千億,近年來券商行業有加速頭部化的趨勢,頭部券商與中小券商的發展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跡象。
作為強周期的行業,券商板塊的走勢與市場行情有著較大的聯系性。從券商板塊的歷史表現來看,往往出現一年大漲、調整兩三年的走勢。因此,從博弈的角度出發,在市場指數底部區域參與的安全性比較高,但在市場指數高位的時候參與風險比較大,節奏踩錯很容易會導致虧損加大。
經歷了2021年與2022年的調整,券商板塊已經較2020年高點回落了40%左右的空間。假如券商板塊從調整低點反彈至原來的高位區域,那么需要上漲70%的空間。站在歷年來券商板塊的漲幅分析,70%的反彈已經屬于券商牛市行情了。
調整兩年的時間,累計最大跌幅高達40%,券商板塊的調整周期有望步入尾聲。不過,從反彈空間來看,未必比得上2019年之后的累計漲幅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此輪調整幅度與調整周期不算特別大,相應的反彈需求沒有前幾年那樣強烈;另一方面在于目前市場仍處于存量資金博弈的運行格局,但整個市場的容量已經大幅增加,若沒有龐大的增量資金進場,很難支撐起一輪大級別的反彈行情。
作為牛市旗手的券商板塊,它的走勢很可能會領先于整個市場指數。但是,要走出一輪大級別的反彈行情,難度比較大,但中級反彈行情還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