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截至6月27日,包括華測檢測、廣聯達、東方雨虹等上市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超過了28%,因觸及外資持股上限而被暫停買入。
根據規則顯示,對全部境外投資者對單個上市公司的A股持股比例,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30%。在實際情況下,如果外資持股比例超過了28%,外資將會被暫停買入該上市公司。當外資持股比例回落至26%以下,才可以恢復買入。
除此以外,外資持股比例有三個敏感位置,分別是24%的警戒點、28%的暫停買入點以及30%的強制減持點。多年來,已經有不少上市公司觸及外資持股比例達到28%的規定而被暫停買入。面對這一規則的長期存在,到底該不該適度放松呢?
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從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上市公司的話語權與控股權,假如外資持股比例過高,那么很容易會引發部分外資爭奪上市公司的控股權,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經營發展。
不過,換一種角度出發,外資資金如同一條鯰魚,在外資持股比例顯著提升的背后,也許會激發起上市公司對自家控股權的保護意識。假如外資持股比例較高,為了保護上市公司自身的控股權,上市公司往往會采取必要的措施來保護自己的控股權與話語權,以降低外資持股比例過高的風險。
從近年來多次觸及外資持股上限比例的上市公司分析,基本上屬于A股市場的核心資產或者優質資產。從外資資金的角度出發,他們會具備一定的調研能力以及投資分析能力,如果外資長期持股比例高居不下,那么往往意味著該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較高,更容易獲得外資資金的認可。
當外資持股比例達到30%的水平時,將會觸及強制減持點。一般來說,一旦外資持股比例觸及28%的水平時,就已經開始觸及暫停買入點了。從某種角度分析,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的設置,還是有一定的積極影響,起碼保護了上市公司的控股權與話語權。但是,如果外資觸及上市公司的持股上限,將會面臨被動減持的壓力,對上市公司而言,可能會增加一定的價格波動風險。
對外資持股上限比例的設置,持股上限的規定還是有必要的,但在實際情況下,當外資觸及28%持股上限而被暫停買入后,將會面臨被動減持的壓力。在這個時候,為了緩解外資被動減持的壓力,上市公司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承接外資拋售的籌碼,并做好市值維護的工作,盡可能降低外資被動減持所帶來的拋售壓力。
如果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確實不錯,且屬于A股市場的核心資產,相信外資被動減持的力度也不會很大。對部分優質資產來說,外資持股比例從28%降至26%以下,也許需要經歷數月的時間,因為外資對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比較認可,拋售籌碼的意愿也會明顯降低,外資持股比例的降低也會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
外資持股比例頻繁觸及持股上限的企業,其投資價值或許已經得到了外資的長期認可。假如放松了外資持股上限的約束限制,估計這些企業很快又會觸及外資持股上限比例,因為優質股權的投資吸引力很強,外資機構都會想辦法獲得更多的優質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