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難、有訴求,隨時找我就行。”5月13日,在昌邑市都昌街道利民社區,第九網格的網格員譚寶琴與路過的居民打招呼后,又連忙電話安排居民打疫苗的事。利民社區的第九網格涵蓋富昌苑、華裕絲綢公司宿舍兩個老舊小區,有老住戶,也有不少租住戶,雖說僅有340戶,但僅靠社區居委會管理,難以滿足精準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今年,昌邑市把做優做實網格黨建,作為提升城鄉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堅持試點先行、面上鋪開,加快體系重塑、數字聯動、資源聚合,以條抓塊統推動強網賦能,努力構建一核引領、一網聚力、一格為民的高效、務實、管用基層治理新格局。
作為試點,富昌苑與華裕絲綢公司宿舍被劃成一個網格。在小區開了多年幼兒園的老住戶譚寶琴主動請纓當起了網格員:“我在樓道里公示了身份和聯系方式,居民有事隨時可以找我,我能協調的就協調好,棘手問題會及時上報社區、街道請求幫助。”
據昌邑市黨性教育基地服務中心主任劉磊杰介紹,昌邑在城區以小區或若干樓道為單位,每個網格按常住300—500戶或1000人左右標準進行劃分,共劃分260個黨建網格;在農村將每個村劃定為1個網格,創新將村外種植大田、灣塘等納入網格管轄范圍,按照生產路劃分種植網格,共細化為2103個二級網格,做到既管人、也管地。
昌邑把黨支部建到網格上,網格黨建“神經末梢”被徹底激活。該市構建“社區黨委書記(網格長)—社區專職工作者(網格監督員)—專職網格員—樓長/網格協管員”四級社會治理體系,實行一網格一名專職網格員、N名樓長(網格協管員)“1+N”配備模式,推動關口前移、觸角延伸、力量下沉,做到家家有人管、戶戶有人查、棟棟有人看。
在昌邑市奎聚街道府前社區的金域華府小區,細心的居民發現位于小區中間位置的一處沿街商鋪換了模樣,成為金域華府網格黨群服務站,并向全體居民開放。在服務站內,居民可以不出小區通過鄰親議事會等平臺,進行矛盾糾紛調解、議事協商。不僅如此,網格還孵化“福牽”公益微創投項目等一批活動品牌。“我們將小區劃分為5個網格,推動黨員在網格內帶頭、群眾在網格內聯系、情況在網格內掌握、問題在網格內解決。”府前社區黨委書記張娜娜說。
網格化管理的關鍵在人、引擎在黨員。昌邑市的柳疃鎮西傅村、圍子街道孫斜村充分利用網格優勢、發揮網格員作用,做好群眾工作、調處鄰里糾紛,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社區和網格權小責大、統籌能力不足、條塊協同乏力,只有賦權增能減負強保障,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更好開展服務管理。為此,昌邑市各職能部門黨組織聯動配合,制定8大類、23小項的網格事項指導清單,以及7大方面的禁入清單,嚴格事項準入,實行有限責任,讓政策成為最大資源、最好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