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嘉高速 我們看到了“高速”騰飛的中國!

發布時間:2021-04-16 10:30:38  |  來源:經濟日報  

沿中國大陸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行至上海虹橋、臨港新片區,再跨過東海大橋到洋山港區,踏上崇明島……百里高速,看到的是30多年中國的發展變化,聽到的是過去與現在的“對話”。

改革開放之初,市場經濟剛剛起步,城市需要大量的農副生鮮產品,上海也是如此。

“當時,市區到嘉定衛星城不過20多公里,可是乘車需要2個多小時,其中在楊家橋鐵路道口,常常一等就是幾十分鐘。”時任滬嘉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助理、副總工程師的張奎鴻在講述中國大陸首條高速公路的誕生經歷時說道,市民餐桌上的雞鴨魚肉,在當時都是需要通過這條道路運輸,“如果按照那時的通行標準來看,上海人喜歡的‘上海青’是來不及在中午的時候出現在老百姓餐桌上的”。那時,“”也是遠的。

而現在,“遠”也變成了“”。記者走進上海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發現這里儼然變成了“永不落幕”的進博會。在這里可以購買來自70多個國家(地區)的2000多個品牌,2萬多款商品。虹橋品匯位于虹橋交通樞紐,是上海南京發展軸和上海杭州發展軸的交匯點,還可快速通達長三角都市圈各主要城市。

上海虹橋國際進口商品展銷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朱菁表示:“我們準備打造一個千億元級的國際貿易總部集聚區和十個百億元級的進口商品集散中心。采購商上午從長三角的城市過來采購以后,當天就可以直接回去,交通非常便利,很方便地能夠服務于我們的新發展格局。”

為了緩解市區到嘉定的行路難,建設一條快速的滬嘉高速就顯得迫在眉睫,但是如何在軟土地基上修建一條施工工藝要求非常高、設計時速為每小時120公里的全封閉的快速通道呢?

“高速公路的整度,當時要求3毫米,我們想也不能想象,邊學邊干吧。”張奎鴻說。

上海是典型的軟土土質,在軟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首先面臨的是如何控制地面沉降。3米的高路基單靠自然沉降到位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為了盡快完成修路任務,讓路基盡快趨于穩定,建設者研制了一種“沙井”技術,將一根根7厘米至10厘米直徑的透水管道打入地下20米深處,隨后灌入黃沙,加速了排水速度,半年內路基便可提前完成80%的沉降。在四年的施工過程中,建設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為今后的高速公路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過去,我國在“軟”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總結“硬”技術,如今我國在世界科技大潮中貢獻自己硬實力。沿滬嘉高速一路行來,隨處可見“硬核”道路、“硬核”技術。

從上海市中心開車到崇明島,僅僅需要1個多小時。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2009年,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隧橋結合工程——上海長江隧橋正式建成通車,改寫了崇明成島1000多年來沒有陸上通道的局面,崇明自此駛入發展“快車道”。依靠道路的聯通,崇明島與外界的交流變得更為密切。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交通條件,崇明為自己贏得了舉辦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的寶貴機會。

“扎根臨港的十幾年里,上海電氣完成諸多首創。如中國第一根大型船用曲軸、國產單機最大的海水淡化設備、世界最大容量汽輪發電機、全球首臺AP1000國產核島穩壓器……這些產品不僅滿足國內用戶需要,而且已經出口國外,實現了我國多款行業產品從無到有、進而走向世界市場的跨越式發展。”上海電氣臨港重型機械裝備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小麗說起自家的產品來,如數家珍。

百里高速,我們在這里看到了過去,也看到了未來:從“遠”到“”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從“軟”到“硬”,我們看到了中國技術越來越先進、中國實力越來越強。百里高速,我們看到了“高速”騰飛的中國!(記者 陳蓉蓉 李治國)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