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14日,教育部與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舉辦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北京舉行,其間,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承辦的智慧教育發展評價論壇舉辦。跟教育小微一起來聚焦智慧教育發展評價平行論壇上的觀點與思考↓↓↓
數字時代需要什么樣的教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 祝智庭:
數字化是人類的第二次進化,智慧社會可能很快就會到來。通過數字化轉型,我們會逐漸由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進入到智慧社會。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數字化轉型?
根據數字達爾文主義理論,進化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創新是人為的進化,轉型是兩者的混合。而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文化“轉基因”工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是希望通過依托技術、數據、過程、戰略、文化從而破解教育的規模、質量和成本這三者之間的矛盾。
我們需要通過構建技術融合的生態化學習環境,通過培植人機協同的數據智慧、教學智慧與文化智慧,本著“精準、個性、優化、協同、思維、創造”的原則,讓教師能夠施展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習者能夠獲得適宜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美好的發展體驗。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曹培杰:
從農業社會的私塾到工業社會的班級授課制、分科教學法,未來社會的教育將迎來新樣態。教育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智慧教育是數字時代的教育新形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主任 張民選:
近幾年多個國家陸續出臺了系列教育數字化文件,特別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爭先恐后地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進程,進行了多輪次戰略規劃布局,迭代前行是全球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的顯著特點。
數字化轉型與智慧教育什么關系?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院長 吳娟明:
在教育領域應用技術呈現幾大趨勢:個性化、自我掌控進度的學習,混合學習模式和空間、跨學科的教學、終身學習的微認證,用于學習分析的人工智能,新的教學評估模式。數字技術目前已在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特別是拓寬了教學法,實現了經驗性教學、多模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及教學的連通性。
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 黃榮懷:
智慧教育包括環境、模式和體制三層境界。第一層為智慧學習環境;第二層為新型教學模式,實現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教學;第三重境界為現代教育制度,包括知識生產力、人才培養系統。
發展智慧教育需要著眼于教育生態的整體發展,實現“慧”從師出,“能”自環境、“變”在形態。當前,教學已突破了學校教育提供的正式學習,而走向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融合。這兩類學習的主要區別在于:正式學習是學校控制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而非正式學習則是學習者自己控制學習目標和學習進度。當前教育逐步呈現出智能“技術”+“社會人”學生的新教育樣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曹培杰:
數字社會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智慧教育正是應對未來勞動力需求變化的選擇。智慧教育通過教育環境數字化、課程教學個性化、教育治理精準化,構建面向人人、適合人人、更加開放靈活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智慧教育將培養更具有價值信念、數字素養、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時代新人。
智慧教育評價在教育轉型中承擔什么角色?
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 黃榮懷:
智慧教育監測有助于顯示數字技術教育應用所面臨的挑戰和發展趨勢,有利于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國家層面的智慧教育監測需要重視觀測點與數據源,前者是關于數據的輸入、產出與過程,后者是區域、學校與教師等層面的數據來源。
數字化轉型需要在教育系統中實施全要素、全流程、全業務和全領域的數字化進程,并確保業務鏈互通、數據及信息鏈共享和各要素協同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