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劇增,大學生就業面臨嚴峻挑戰。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就業期望過高、職業生涯規劃模糊、專業實踐能力不足、求職技能缺乏等問題,就業能力亟待提升。對高校而言,要從大學新生入學起就開始為其職業生涯和發展考慮,快速、準確、創造性地施展“組合拳”,打好大學生就業“保衛戰”。
敢于出“快拳”,職業生涯規劃要趁早
(資料圖)
立足實際,做好規劃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基礎。為避免職業定位不明確,缺乏職業目標,高校應盡早開展職業生涯發展教育。
一是生涯發展教育時間前置。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要將生涯發展和職業規劃理念注入“開學第一課”,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成長特點和發展需求,全方位、全覆蓋地推進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
二是生涯發展課程成體系。一方面要強化職業規劃課程建設,在課程設置、教材教法、評價體系等方面做到整體優化、有效銜接。另一方面要善于營造“第二課堂”,借助生動趣味的課外活動組織團體輔導活動、提供個性化指導,既兼顧團體共性的需求,又根據學生的興趣、技能、價值觀、性格等全方位情況,突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勤于出“準拳”,分類精準施策要見效
找準定位,分類指導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關鍵。
由于學生就業需求存在個體差異,高校進行就業指導時要量體裁衣、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培養就業能力。
一是分類精準施策,提供就業服務。高校要結合學生特點進行定制服務,力爭做到“一對一”精準幫扶。對于就業意向明確的學生,幫助其提供精準就業信息和實習實訓平臺;對于就業目標不清的學生,幫助其分析定位,明確職業方向,給予具體化的指導和資源支持;對于消極待業或存在就業困難的學生,幫助其緩解焦慮,改變“慢就業”“懶就業”的心態,引導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做好托底工作。
二是開展立體化培訓,確保實際效果。針對大學生多樣化的求職需求,要不斷細化服務,積極搭建多維度的培訓平臺。面向不同意向的學生群體,開展針對性培訓,邀請各行各業專家開展系列講座,為大學生就業答疑解惑,努力做到精準服務、有效培訓、全方位提升。
樂于出“新拳”,挖掘就業資源要創新
牽線搭橋,穩崗拓崗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必要保障。高校應在挖掘就業資源、拓展崗位需求上多下功夫多出新招,與用人單位共建共促共進,共同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一是在開源上出新招。針對政策性崗位競爭激烈、市場化崗位開拓不足等現實情況,高校應充分發揮紐帶作用,主動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行動,深度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不斷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將學校寶貴的人才庫,充分對接優質用人單位的“蓄水池”。
二是在育才上出新招。深入推動人才培養和就業有機聯動、人才供需有效對接,有針對性地培養更多實用型、復合型和緊缺型人才。自2021年起教育部啟動了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在定向人才培養、就業實習基地、人力資源提升三個層面推進供需對接和大學生就業,高校應積極暢通供需渠道,依托項目申報建設,主動和用人單位建立定向合作關系,深化產教融合,促進人才供需零距離對接。
善于出“雙拳”,全員就業幫扶要有力
全員參與,統籌資源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持久動力。高校要將就業“一把手工程”與全員育人相結合,完善全員參與就業機制,調動多方力量,統籌各種資源,在落實就業指導和幫扶上形成合力。
一是在專業隊伍建設上強基礎。首先,要通過各項激勵引導措施,充分發揮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和創新創業課程專任教師在就業指導方面的主體責任和作用。其次,學校就業職能部門、學院就業專干和輔導員,要真正當好就業工作的“網格員”,做好就業數據摸排調研,暢通學校、學院與學生的溝通渠道。最后,要發揮班級導師、校外導師的支持作用,與學生結對子談心談話,做到思想啟迪、就業指導、資源幫扶。
二是在就業幫扶效能上求突破。首先,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愛心、耐心、細心、誠心、恒心服務于大學生就業工作,確保就業路上不落一人。其次,要聚焦就業困難學生群體,密切關注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有殘疾的、較長時間未就業的畢業生,落實“一人一檔”“一生一策”幫扶機制。最后,要“扶上馬再送一程”,將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全面納入幫扶范圍,做好有溫度、不斷線的指導服務,為大學生擇業注入新動能。
關鍵詞: 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