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8月15日,從貴州德余高速公路烏江特大橋建設現場傳來喜訊,重慶交通大學負責施工監控的世界最大跨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主跨504米的烏江特大橋主拱肋實現了高質量、高精準的合龍。
德余高速烏江特大橋8月15日上午,合龍儀式在貴州德余六標烏江特大橋建設現場舉行,交通部安全質量司二級巡視員張繼順,貴州省交通廳副廳長劉揚,中交一公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韓國明,中交公規院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暉,中交一公局集團總工程師趙宗智等參加了合龍儀式。
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建庭帶領部分大跨拱橋研發團隊成員參加了儀式,并在大會上代表學校講話。周建庭代表大橋的施工監控單位——重慶交通大學,向大橋主拱的順利合龍表示熱烈的祝賀。他指出,我國的拱橋建設運維水平一直引領國際的發展,世界前10名的最大跨拱橋中,中國占有7座。烏江特大橋實測合龍精度數據,各項精度指標均達到同類型橋梁領先水平,中國又誕生了一座世界最大跨的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
周建庭致辭推桿合龍儀式據悉,德余烏江特大橋國際上首次采用拱、柱、梁全栓接無支座整體式受力體系,大橋的建造和精度控制難度為同類型橋梁之最。兩年多前,重慶交通大學大跨拱橋團隊就肩負起德余烏江大橋施工監控的光榮任務。學校高度重視,成立烏江特大橋科技攻關項目組,曾勇教授、王邵銳副教授、楊俊副教授、周銀博士后、朱瑾宇博士等人駐守大橋現場,在全栓接拱橋控制理論、超高精度監測方法、精準調控技術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工作,張永水教授、向中富教授、周志祥教授、劉山洪教授等給予很多指導,背后還有120多人的大跨拱橋團隊提供強力的研發和技術支撐。經過三年的艱苦攻關和努力,大跨拱橋團隊首次研發了“大跨拱橋纜吊-扣掛耦合體系全過程最優控制理論及一次張拉無應力成拱技術”、“全栓接拱橋原形復位節段安裝控制方法”和“裝配式拱橋三維激光掃描數字化預拼裝成套技術”。合龍時8根弦管綜合對齊誤差均小于3毫米,全拱高程最大偏位小于2cm,主拱9萬顆螺栓通孔率100%,224個法蘭盤無一處增設調整墊片,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監控效果。今后,將項目科技成果將進一步推廣應用到更多的拱橋,為我國的拱橋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重慶交通大學大橋監控團隊祝賀烏江特大橋順利合龍監控創新技術應用拱肋三維線形激光掃描模型拱肋無人機紅外三維溫度場模型“德余烏江大橋是在國際上首次采用拱、柱、梁全栓接無支座整體式受力體系,栓接比焊接的監控要求要高出很多倍,大橋建造和精度控制難度為同類型橋梁之最,倒逼監控和技術攻關小組研發新技術、新方法、新裝置實施監控工作。監控和技術攻關小組每天一小會,一周一大會,確保大橋高質量合龍和建造。目前監控結果獲得了業內的高度認可,我們將再接再厲,做好大橋的后續工作。”監控團隊負責人周建庭滿懷喜悅地說。
周建庭在大橋現場關鍵詞: 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