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非常感謝的意思。”視頻中的手語老師說。
溝通有限,服務無限。大渡口社保大廳中,一位聾啞人士眼含熱淚,雙手伸出大拇指,向下彎曲兩下,以無聲的方式傳遞著對工作人員的感謝之情。
工作人員為聾啞人士開辟綠色通道。區社保中心供圖 華龍網發一部手機、一張笑臉,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讓聾啞人士“聽見”了社保花開的聲音,感受到了民生服務的溫度與力量。這也是大渡口區社保中心堅持為民服務的一個縮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悉,大渡口區社保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牽住改革的“牛鼻子”,以“互聯網+政務服務”、作風建設、經辦渠道等重點領域改革的“一子落”,帶動人社改革的“全盤活”,將民生的關懷浸潤至百姓心田。
“一網式”認證無聲中有情
“以前都是女兒拿著手機幫我認證,現在不用了,直接就把錢打到銀行卡上了。”提起自己養老金的發放,大渡口區的宋大爺滿臉欣喜地為“靜默認證”的創新模式點贊。
一次疫苗接種記錄,一張門診結算清單,一趟公交出行軌跡……數以萬計的數據流通過有機整合,都能成為補貼發放認證工作的強大支撐。
工作人員指導市民辦理社保業務。曾怡 攝大渡口區社保中心成功對接衛生健康、醫保、交通等部門數據,共享疫苗接種、核酸檢測、門診就醫等各類數據信息,形成強大“數據網”,通過對待遇領取人員的全方位行為軌跡分析,動態判斷其生存狀態,真正實現“寓認證于無形中”。
“靜默認證”構建起“橫到邊、縱到底”的業務數據協同及信息共享機制,大大減輕了基層工作人員的負擔,打通了各類補貼認領“最后一公里”,讓群眾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數字紅利”。
“一門式”優質服務解民憂
堵點就是改革著力點,心里真裝著群眾,才有刀刃向內的勇氣。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和經辦服務痛點難點,大渡口區社保中心以學習力、執行力、服務力、創新力、忍耐力的“五力”提升為重點,內塑筋骨、外塑形象,切實開展“轉作風強服務”行動。
練兵比武天天練,社保知識日日學。中心通過組織所有黨員干部參與全國人社業務技能練兵比武活動,每周開設“社保微課堂”1次、每周向上對接1次、每周科室小結1次、每月調度問題1次、每季度述職評比1次的“五個一”活動,促進問題解決、業務規范、效率提升,不斷夯實業務根基。
市民贈送“人民公仆 溫暖人心”的錦旗。區社保中心供圖 華龍網發打通服務群眾的“枝節脈絡”,擦亮人社服務品牌,關鍵在于窗口單位經辦服務的成色質量。中心扎實推進標準化建設工作,出臺內務管理、服務規范用語、業務經辦規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規范窗口設置、工作流程和工作人員的著裝、言行,通過開展定期檢查,對發現的作風問題進行通報批評,開展針對性談心談話和“以案四說”等方式,促使干部職工在社保政策、業務流程、工作規范等各方面的能力節節攀升,實現群眾只進一扇門、能辦人社事。
大渡口區社保中心正逐步夯實扎緊窗口工作人員作風建設的“主基座”和“籬笆墻”,提升“一門式”服務質量,把經辦工作辦到人民心坎上。
“一次性”覆蓋服務有保障
提升辦事群眾體驗感,不只需要無差別的優質服務,也需要辦事流程不斷簡化,減少辦事群眾跑趟次數、等待時間。
怎么才能讓群眾辦事越來越便捷,提升線上線下政務服務經辦水平?大渡口區社保中心厚植為民情懷,在主動服務更貼心、更盡心,群眾感受更舒心、更暖心、更省心的“五心”服務基礎上,不斷拓寬社保業務辦理渠道。
截至目前,大渡口區新增包括7家銀行在內的16個線下服務網點,縱深推進社保卡辦理、生存認證等業務向銀行、郵政系統延伸,實現社保服務“多點可辦、就近能辦、馬上能辦”。同時,依托全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動材料齊全馬上辦、關聯事項一次辦、更多事項網上辦,上半年平均跑動次數低于0.09次,即辦件事項比例達51%,4個事項實現線上打包辦,網上申報人員增減3.63萬人次,占人員增減申報總量的82%,網上申辦轉移577人,占總量的97%。
一項項民生工程、一組組民生數據,無不讓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彰顯了大渡口區社保中心用心用情打造著民生紅利的“盛宴”,堅持“一件事一次辦”的工作成效,提檔升級經辦服務能力和政務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