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為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在觀察實踐中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重慶城市職業學院信息與智能制造學院組建了一支“發展成就觀察團”,深入永川區鄉村振興示范村——雙石鎮腳盆井村,開展了為期5天的“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信息與智能制造學院以鄉村為實踐課堂,帶領青年學生深入鄉村開展鄉情考察、基層治理、特色產業調研等活動,引導青年學生深刻領悟黨的領導、領袖領航、制度優勢、人民力量的關鍵作用,形成正確認識,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投身強國偉業。
觀察團隊員開展調研。 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村民為觀察團講解該村特色“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情況。 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村民為觀察團介紹高粱生產情況及種植技術。 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同住同行”沉浸式感知鄉村發展成就
期間,發展成就觀察團全體隊員與老百姓同住同行,自己“燒火做飯”,自己“洗衣打柴”,深度體驗鄉村生活的同時,“沉浸式”感知鄉村發展變化,在廣闊的鄉村土地上考察鄉情民情,充分認識鄉村發展的薄弱環節,用實際行動向基層干部、群眾廣泛宣傳“鄉村振興”的主題主線、目標任務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規劃和舉措,發揮統一思想、鼓舞精神、凝聚力量的積極作用。
觀察團隊員與村干部一起交流“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和辦法。 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專業及物聯網運用技術專業學生一起交流水肥灌溉技術的應用。 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活學活用”運用互聯網+助推新農業
發展成就觀察團通過座談、調研、深入勞作等方式,結合鄉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瓶頸問題,運用學生在物聯網應用技術、數字媒體應用技術、軟件開發技術等專業優勢,以信息化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大力推動“互聯網+”與傳統農業相結合,與本地特色相結合,創造性地用好“互聯網+”技術,構筑農業經營新體系,為實現“互聯網+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