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業職院聚焦“四個立足”強化創新創業教育

發布時間:2022-03-21 05:40:03  |  來源:重慶市教委  

近年來,重慶工業職院始終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和突破口,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落地實施,集聚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優勢,有效整合政府、學校、企業資源,完善服務體系,培育創新文化,切實提升學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能力。

一是立足頂層設計,夯實雙創工作基礎。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推進學校教育教學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列入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成立以黨委書記和校長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和各二級學院負責人為成員的創新創業工作領導小組,納入黨政“一把手”工程,構建 “1+3+9+N”工作機制,在每年的黨政工作要點中作為重點工作進行部署,每學期開展現場辦公、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存在的難點重點問題。學校打造2720平方米的臨空夢飛翔創業孵化基地,成立專門創新創業辦公室,配備4名專職人員,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公共服務和創業孵化服務。制發《大學生創新創業客座教授、特聘導師管理暫行辦法》《創新創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創業孵化基地管理辦法》及《大學生創新創業扶持辦法》4個管理辦法,從雙創導師管理、雙創資金管理、雙創基地管理和雙創扶持方面進行規范。

二是立足實踐平臺,強化孵化指導服務。學校相繼出臺創業孵化基地配套管理辦法,對已孵化的企業和團隊采取相應退出機制,對于基地內具有代表性、前景性團隊給予重點對接和幫扶、激勵,對在孵或已孵的企業制定退出和扶持機制,解決孵化基地內企業進出的流動性等問題。搭建線上和線下“交互式”服務平臺,線上利用校園網站等新媒體技術方式,多元化創新創業線上服務平臺運營,線下設立一站式服務大廳,建立專兼結合的創業孵化服務團隊,對入駐的創業團隊無償提供項目開發、經營場地、政策指導、融資服務、人才培訓、跟蹤扶持等一站式服務,并提供工商登記、財稅申報等多項代理服務;以公共辦公區、創客聚集區、會議和交流區、商務洽談區等開放式交流空間,組織技術與創投交流、行業經驗分享等指導服務活動;協助創業大學生初創落實和享受各級政府出臺的稅費減免、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崗位開發補貼、小額擔保貸款及貼息、創業培訓補貼等創業優惠扶持政策。學校《固本拓新,打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案例成功上榜2020年度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特色典型案例名單。

三是立足雙創活動,激發師生共創活力。學校累計開展創新創業大會、賽事專題培訓會、賽前動員會等培訓會5次,邀請專家走訪調研二級學院8次,組織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培訓超過30次,有效提高全校師生參與雙創大賽的積極性及創新創業能力。為提升教師指導服務水平,助力有效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指導工作,學校組織教師參與培訓5次,共計參與培訓教師150余人,壯大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此外,每月定期舉行大學生創業集市等創業交易類實踐活動,搭建校園創業實踐平臺,培養學生創業意識;開展“雙創之星”系列活動,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通過舉辦座談會、事跡報告會、優秀項目展等形式,對創業創新先進典型經驗推廣宣傳。與重慶智酷合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重慶惠風合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進成功企業家、天使投資人、科技特派員和專業人士等為主的專(兼)職創業導師30余人,為創業者提供創業輔導與培訓等服務。啟動2個“311”模式計劃,即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311”模式和“專業+骨干+跨界”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培訓“311”模式,著力建設創新創業導師庫,培養新一代優秀大學生創新型人才,依托現有行業背景和專業優勢,跨學院、跨專業、跨領域組成師生創業團隊。

四是立足資源優勢,構建融通育人模式。學校以“一二三課堂”有機融合為基礎,把以“培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的第一課堂教學、以“培養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的第二課堂和以“強化提升創新創業實戰能力”的第三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構建可操作的、可持續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運行新機制,推動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知識互補,機制互動”的常態化運行。學校以“互聯網+”“挑戰杯”“創青春”“優創優幫”“學創杯”等創新創業大賽為抓手,廣泛激發學校師生競賽熱情。截至11月,累計榮獲國家級銀獎2項、銅獎3項,市級特等獎3項、一等獎19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29項、優勝獎8項,優秀組織3項。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學校在職教賽道和“青春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實現突破,4支入圍全國決賽的隊伍共斬獲銀獎2項、銅獎2項。

關鍵詞: 創新創業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