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提質增效,豐富歷史學科課堂,九龍坡區于重慶市六十五中學大會議室開展了初中歷史教研活動。
據悉,教研活動分為四個議程:九龍坡區“行知杯”賽課一等獎獲得者外語校袁建芬老師的示范課《正面戰場的抗戰》;六十五中蔣巧妹老師的復習課《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重師附中副校長邱義專題講座《新課標背景下優化歷史教學設計》;進修學院歷史教研員張志華老師總結并提出九年級中考復習要求。
活動伊始,九龍坡區“行知杯”賽課一等獎獲得者外語校老師袁建芬帶來示范課《正面戰場的抗戰》,主要圍繞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一幕幕抗日場景詮釋了中華民族“忠、勇、仁、義”的民族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被外敵壓迫到最后一刻時,是最容易動員、奮起的。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一個人如一粒沙塵,被戰爭裹挾;而一群人就可以聚沙成塔,屹立不倒”。學生們在袁老師的帶動下積極活躍,在“見字如面”環節——給抗戰中的某個場景某個人物寫信時,孩子們的言語讓人感動。
如何在四十分鐘的時間里有效復習多課內容?隨后,六十五中老師蔣巧妹帶來復習課《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展示了7課內容。蔣巧妹巧妙抓住“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這一主線,通過精煉講解、巧設問題,引導學生看、論、說、寫、練。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積極性高,蔣巧妹對課堂的掌握,游刃有余,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圓滿的完成了這一單元的復習任務。
“千古文章意為高”,一堂優秀的歷史課,高遠的立意是其基本前提,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靈魂和統帥,對現實教學價值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來自重師附中副校長邱義的《新課標背景下如何優化歷史教學設計》的講座,讓每一位歷史教師明白了歷史課立意的重要性,通過具體的課堂實例讓教師明確如何通過課程標準確立教學立意,從而展開教學設計。
最后,進修學院的歷史教研員張志華作了總結,并以蔣巧妹的復習課為例,為九年級的教師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如何復習的方式方法上做了具體指導。
本次教研活動的開展,為全區歷史教師搭建了交流、研討的平臺,促使老師們在教學中總結反思,行思并進,也促進了歷史學科的教學經驗發展,相信教師們將在歷史教學路上走得更深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