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雙減”給教育換了“生態綠”
每一堂課要有“掌聲、笑聲、質疑聲、辯論聲”,每節課后,聽課組要隨機抽20%的學生來檢驗授課效果……這個學期對于內蒙古包頭市包鋼實驗一小的老師們來說,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更細。“‘雙減’落地給老師們帶來了壓力,但更多的是促進和支持我們回歸教育,潛下心來搞教學。”校長王冬梅說。
“回歸教育”,如今不僅是包鋼實驗一小的熱詞,也是包頭市教育新生態的核心詞。“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包頭市作為內蒙古推進“雙減”工作的試點地區,堅持以構建新時代教育體系為出發點,以務實有效舉措推動“雙減”工作落地見效,促生教育發展良好生態。
為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包頭市組織實施了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開展“基于課程標準教學”改革,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包鋼十五中依據校情學情,全面推行以導學提綱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改革,聚焦核心素養,開展面向全體真實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合作中提升”。鋼鐵大街第三小學則針對一年級新生制定“小豆包體驗課程”,保證幼小銜接、零起點教學。
“課堂要效率,作業也要有質量。”包頭市教育局副局長劉小榮說,為加強作業管理,包頭市制定了“義務教育基礎性作業設計指南”,明確作業內容和作業量,并建立了作業負面行為清單和作業設計審核制度,分學科制定作業布置指導意見,推廣“基礎類作業+綜合類作業+反思類作業”模式,并優化作業布置各環節監管,強化作業批改與教學診斷,加強學生作業指導。各中小學校按照全市整體部署,進一步細化工作方案,例如鋼鐵大街第四小學推行“書包革命”,一、二年級每天都不背書包回家,三到六年級每周有2至3天時間不背書包回家,所有學科的作業在校完成,并在老師的輔導下完成二次訂正。
與此同步,包頭市堅持科學教育評價導向,探索開展學生、家長、教師及社區參與的學生綜合素質信息化評價機制,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建立完善符合中小學教師崗位特點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對學校開展辦學質量綜合評價,加強過程性評價,實施增值性評價,促進不同類型、不同發展水平的學校釋放辦學活力。
生活實驗、趣味數學、動漫藝術、無土栽培……每天放學,包頭市三十五中的學生直奔各功能室,開始有趣又新奇的探索。2017年起,包頭市就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在全市義務教育中小學校開展課后服務。2021年,結合“雙減”工作要求,包頭市進一步優化課后服務,針對本地區產業工人多、家長接送孩子困難的難題,實施“課前+課后”“托管+拓展”“5+2”服務模式,目前已實現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全覆蓋。
全市中小學校為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建立以“作業輔導+興趣培養+特長拓展”為主要內容的服務體系。小學一、二年級以團隊活動、課外閱讀、手工操作等為主,三到六年級以課外閱讀、作業輔導、興趣小組等為主,七到九年級以自主學習、社團活動、綜合實踐等為主。
為有效規范校外培訓,包頭市在集中開展專項治理的基礎上,建立了“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臺”,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對校外培訓機構實施全額資金、課程、教師、教材等全方位監管。強化執法力度,市區兩級聯合執法50余次,關停185家證照不全、無證無照的培訓機構。同時,包頭市對現有校外培訓機構進行科學評估,組建校外培訓課程類別鑒定專家委員會,為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發展提供保障。
此外,包頭市還在繼續推動師德師風專項治理工作,對違紀教師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處罰,探索建立師德失范行為通報警示機制,推進“雙減”落地見效,促教育高質量發展。(記者 郝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