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大潮下部分學科類培訓悄然變身為英語表演課等課程 是否打了政策“擦邊球”?

發布時間:2021-11-24 08:18:07  |  來源:工人日報  

英語表演課、古文鑒賞屬于什么類型培訓?鑒別指南來了——

學科類培訓再難打“擦邊球”

“雙減”大潮下,一些學科類培訓悄然變身,成為英語表演課、素養課、表達課、古文鑒賞等課程。這些換了名字、換了形式的校外培訓,還是學科類校外培訓嗎?是否打了政策“擦邊球”?

作為“雙減”工作首批試點,上海市提供了參考案例。某機構對“英語閱讀與表演”項目提出鑒定申請。專家組認為該項目以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為目的,強調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英語能力,并以英語詞匯、語法的學為主要內容,與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內容重合。因此鑒定其屬于學科類。

類似的還有某機構的“古文鑒賞課”。專家組綜合判斷后認為,培訓內容包含了很多漢語拼音和字詞的學,與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內容重合。以教師帶讀、學生跟讀為主要形式,以文字、拼音等的講解、重復練為主要方式,學生在學過程中反復誦讀經典詩文,機械記憶相關知識點。因此鑒定該項目屬于學科類。

為進一步指導各地加強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項目鑒別工作,提高工作的科學和規范,今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的通知》。各地在細化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別工作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日,教育部辦公廳又印發了《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別指南》,旨在進一步提高分類鑒別的規范和科學

《指南》從四個維度提供了鑒別依據。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如果培訓項目符合以下特征,即判定為學科類培訓。”

一是培訓目的,以學科知識與技能培訓為導向,主要為提升學科學成績服務;二是培訓內容,主要涉及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學內容;三是培訓方式,重在進行學科知識講解、聽說讀寫算等學科能力訓練,以預、授課和鞏固練等為主要過程,以教師(包括虛擬者、人工智能等)講授示范、互動等為主要形式;四是結果評價,側重甄別與選拔,以學生學成績、考試結果等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在具體操作中,《指南》提出的判定方法將有效提升鑒別工作的精準度。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有關負責人說,“《指南》特別要求各地建立專家鑒別制度,依靠專業力量,確保鑒別工作的科學。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管理需要,組建專家組或者委托專業機構對無法直接判斷的培訓項目開展分類鑒別,作出鑒別決定。鑒別專家組應包括相關學科、課程、教學等方面專家,具有代表”。

該負責人表示,在實際開展鑒別工作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專家組可通過資料審查、實地查看、課堂觀察、人員訪談等多種方式,綜合研判培訓目的、內容、方式、評價等具體情況,一案一判,提出培訓項目屬于“學科類”或者“非學科類”的鑒別意見。

對于學科類培訓的實際鑒別工作并不輕松,具有復雜、學科專業的特點,一些省份已在進行積極的探索。

廣東省教育廳針對鑒定過程中多學科交叉、專業跨度大等難點,專門組建“T形”知識結構的鑒定研究專家組,在橫向上對跨界10多門學科都有覆蓋,在縱向上對相關領域進行深入專攻,力求鑒定工作從嚴規范、科學嚴謹。

廣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一些營利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在“雙減”政策出臺后,出現了一批學科和非學科混合型項目,加大了鑒別難度,廣東省鑒定研究專家們提出了多個定、定量組合指標,大大提升了鑒定科學。以“培訓內容”指標為例,專家明確提出,項目培訓內容在“學科類培訓項目培訓內容范圍”比例大于50%,視為具有學科類別屬特征,即作出學科類鑒定結果。(記者 于忠寧)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