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學經世致用 發揮高校智庫功能

發布時間:2021-11-19 14:49:16  |  來源:光明日報  

常州大學:論文寫在田野 成果落地生“金”

日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常州大學創新聯合體正式成立,旨在針對企業發展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集雙方的優秀人才、資源開展聯合攻關。“高校探索的是高端、未知的科學知識,但最終是要解決應用中的問題,讓技術成果‘落在地上’。”常州大學黨委書記陳群坦言。近年來,常州大學積極發揮高校服務社會功能,鼓勵和引導教授、學者行走在鄉間,用腳步丈量土地,主動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讓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經世致用,發揮高校智庫功能

“很多創新問題的提出得益于調查研究,學者要期待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夠給社會發展帶來影響。”常州大學瞿秋白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宋林飛教授說。帶著“經世致用”的學術理念,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將研究寫在中國大地經濟發展的第一線,積極為地區發展決策提供智庫支持。

基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經充分調查研究后,宋林飛先后發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原則與指標體系》《全球公共衛生風險治理原則與評估》等論文,為促進國家公共衛生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持。

在宋林飛的指導下,他的弟子、常州大學瞿秋白政府管理學院馬繼遷、翟進、汪玲萍等教師撰寫的調查報告《長三角地區居家智慧養老調查與發展建議》獲評“費孝通田野調查獎”一等獎,為政府解決長三角地區養老問題提供了重要思路。

如今,兼任常州大學蘇南現代化研究院院長的宋林飛筆耕不輟,主編出版了研究院代表性成果《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進展評估》,對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的主要進展進行了評估與總結,并針對“癥結”提出了發展對策及建議。

在宋林飛及其團隊努力下,《城鄉一體化發展——蘇州實踐與特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無錫實踐與特色》《產城融合發展——常州實踐與特色》等一系列科學、系統的智庫體系成果不斷涌現,影響廣泛。

科技扶貧,助力地區經濟發展

2019年,常州大學聯合江蘇雙創人才聯合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錦豐食品集團和利川市人民政府創建了利川市(常大)產業技術研究院,常州大學藥學院教授徐德鋒作為技術專家被選派到該研究院參與當地扶貧工作。

“在利川莼菜種植上,老百姓付出了很多汗水,質量有口皆碑,但傳統的農作物原料銷售模式附加值低,遇到天災,他們往往入不敷出。”利川市涼霧鄉政府干部冉松林說。望著一芽一葉皆辛苦的莼菜,徐德鋒想到自己從事多年的中藥高值化研究。彼時他已經在四川犍為縣傳統中藥姜黃高值化基礎上研發出了姜黃肽片、姜黃祛痘藥膏及姜黃空氣消毒劑等產品,給當地農民帶來了營收新渠道。看到利川莼菜品質高而附加值低的情況,他急百姓所急,全力投入莼菜面膜產品的研發中。

九個月后,利川市(常大)產業技術研究院第一個扶貧創新成果——莼菜面膜問世,獲得了市場的一致好評,也給利川當地帶來了百萬元的產值。后期,徐德鋒又以恩施土家族特色民族藥用植物黃連為原料制成“黃連花露水”“黃連漱口水”等產品,獲得了市場認可。

技術創新,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植物染是中國紡織非遺的重要組成,只有通過現代科技的手段再造生產與現代時尚的表現形式,才能使傳統技術長盛不衰。”在10月10日的“2021中國植物染產業標準化建設論壇暨植物染溯源認證系統工程啟動儀式”上,常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教授紀俊玲表示。此前,因對植物染重拾挖掘創新實踐的十二年執著與堅守,紀俊玲入選“2020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

為了尋找合適的植物染料原料,多年來,紀俊玲四處奔走。當來到貴州黔南州時,這里使用靛藍染料的土法染布工藝深深地吸引了她。很快,在傳統工藝基礎上,紀俊玲融入現代科學技術,突破傳統草木染僅以靛藍為主量產的局限,采用自有知識產權的生態環保專利技術,研發出紅、黃、藍、紫、綠、棕等色系的成套植物染料工業化量產技術。

不久,由紀俊玲創建的常州美勝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與貴州當地簽訂合作協議,獨山通過開墾荒地種植藍草成為常州植物靛藍基地。通過這種合作,貴州黔南州當地共種植藍草萬畝,戶均增收近萬元。

“靛藍基地的成功建設切切實實地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深加工后的純植物生態染料還銷往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印染廠,幫助瀕臨倒閉的印染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看到自己的植物染研究給整個產業帶來的變化,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成就感油然而生。”紀俊玲說。(記者 蘇雁 劉已粲)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