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十中探索整體提高教師質量的有效策略 設置新教師研修班

發布時間:2021-10-20 16:36:38  |  來源:中國教育報  

搖動一片林

—— 北京八十中打造青年教師成長生態系統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句流傳甚廣的教育名言用形象、藝術、詩意的文字,道出了教育內在的邏輯關系。行走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的校園里,感受到的恰恰就是這樣一種自然之態:

教師依照自身的學科背景、導師引導、研修班目標,不斷攀登屬于自己的高峰;在教師的“搖動”下,學生不斷打開自己人生的每扇窗,解開生命的每種可能。

“一人一天地,一木一自然。”這是八十中的教育觀。在校長田樹林看來,人才的培養是充分尊重學生的生命天性,通過創造最適合他生長的環境,讓他呈現自己最好的生命狀態。“從這個意義上看,校長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營造出促進生命成長的和諧教育生態。”

最初,作為一棵樹,校長去“搖動”的是青年教師這棵樹、這片樹林。

方向引領、模糊變清晰——

一套總規劃,向著太陽生長

僵化、教條,缺乏對不同教師發展需求的針對性、回應性和系統性,這是田樹林對原有教師培養培訓的感受。

青年教師剛入職,角色轉變慢,對自我的定位常常不能轉變過來;青年教師大多是綜合性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學歷優勢轉化為實際教育教學能力較慢;青年教師熱情飽滿,但是科學職業規劃度不足……

于是,從2004年9月起,學校邊研究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探索整體提高教師質量的有效策略。經過8年的反復醞釀與充分打磨,2012年,一個成型的新生事物落地了——新教師研修班。

翻開2008年修訂的第一版新教師研修手冊,厚厚的106頁內容中,包含了一名新教師兩年內所要完成的每一項任務,包括職業道德、入職宣誓誓詞、校本培訓指導建議、工作方案、研修記錄、研修日志、評價考核、校歌等。

“留痕,這是青年教師走向優秀的有效抓手。”在八十中副校長、青年教師培養直接負責人時芝玫看來,新教師研修班是在幫助一名教師開拓自己教育、教學、科研的路線圖。

當第一期3年的新教師研修班結束之時,一個著眼長遠、更具系統性的升級產物誕生了:2015年青年教師發展研究院成立,八十中的青年教師培養開始向精細化、體系化方向發展。

研究院設置了新教師研修班(入職一年新教師)、青年教師研修中級班(工作2—3年青年教師)、青年教師研修高級班(工作4—6年青年教師)3個層級,構建起青年教師分層次、分目標、分內容、分考核的培養體系。

在“留痕”的總規劃指引下,每年新入職的教師都會被編入相應的研修班,建立起共同的目標、班訓、班徽、班旗等班級化管理文化;每名新教師都需要拜三級導師為自己的指導教師;新教師的第一次執教、新教師的一日常規在眾多名師的指導下不斷被打磨;6年結束時,還要舉行“學術個唱”,匯報成果、提交培訓答卷……

隨著規劃的持續實施,青年教師的成長速度大大加快。改變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生:

姚亭秀,2012年新教師研修班第一批學員。經過6年的“千錘百煉”,生物學博士出身的她學會了以研究的思維研究教學、學會了抓住“教育契機”、學會了從站穩課堂到探索高效課堂的蝶變。2019年,34歲的她經過學校中層干部公開競聘成為了高中生物組教研組長。不單單是姚亭秀,同一批的12名新教師已經有6位成長為八十中的中層干部,其余教師也成為教育教學的骨干。

“6年的研修,意味著留痕的培訓結束了。”在田樹林看來,其實這種留痕正從有形內化為無形,不經意間,一名教師發展的內驅力就產生了,優秀、卓越一個個階梯正在等待他們的到來。

青年教師的華麗蝶變,讓八十中新教師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一套總規劃、6年精細研修,讓一名名新教師面向太陽自由“生長”。

實戰為先、單蹦變雙跳——

兩項基本功,深埋粗壯“根系”

在八十中,有兩項堅持了15年雷打不動的活動:每學年上學期的教學基本功大賽和下學期的教育基本功大賽??梢哉f,包括青年教師在內的所有八十中教師是在兩個活動不間斷交替舉辦中一輪一輪走過來的。

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第八十中學教學處主任涂潔,1992年畢業后就一直在八十中工作,目前已經工作了30年。在她看來,教學能力和教育能力是青年教師的核心素養,前者考驗的是教師能否上好一節課,后者考驗的教師能否帶好一個班級。

“剛來的兩年內,田校長只做了一件事:‘聽’。”回憶起舉辦兩項基本功大賽的歷史時,涂潔說,“校長通過聽課發現了當時學校成績下滑的原因:課堂低效。”而課堂低效背后是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基本功不牢。于是,在聽課兩年后,從2006年開始,田樹林在八十中大刀闊斧地舉辦了兩項基本功大賽,并一直持續到今天。

以今年第十五屆教學基本功大賽為例,從8月開始準備,要一直持續到11月底。用涂潔的話來說,要經過四輪的比拼,每個學科才能評選出全校的第一名,參加全北京市示范性高中同課異構研討。

回憶起參加第十三屆教學基本功大賽的感受,青年語文教師王圣潔用了“脫胎換骨”一詞。短短三四個月時間,她經歷了語文教研組內“真刀真槍”的比拼、市骨干教師磨課說課、全校跨學科教師“放大鏡式”的評價反饋,最終代表八十中語文教研組參加了北京市第五屆示范性高中同課異構研討會,與景山學校、十一學校、一七一中學等北京市高中示范校進行同課異構教學交流,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

提升青年教師育人能力的關鍵是做好教育基本功培養。八十中教育基本功系列培訓包括開好家長會、設計主題班會、班級管理等內容。培養青年教師的教育能力,包括與學生溝通、與家長溝通、與任課教師溝通、建立班規、建設班級文化等。

作為2015年青年教師研修院第一批新教師學員,馮琳琳在研修班習得的系列主題班會思路讓她受益匪淺,“設計好系列主題班會可以對學生產生持續的教育影響,班會開得有深度,學生的成長就會有高度”。經過三四個月的打磨,馮琳琳的系列主題班會設計在學校教育基本功大賽中脫穎而出,最終在第四屆北京市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培訓與展示活動中榮獲“一等獎”和“最具魅力獎”。

在兩項基本功大賽的示范帶動下,青年教師的實戰經驗不斷積累,教學、教育的根系越扎越牢,八十中的課堂開始高效起來。

朋輩為師、獨行變群飛——

三級導師制,播撒開悟“雨露”

在八十中,每位青年教師都要拜5位師傅:學科和班主任師傅、教研和年級組長導師、總導師。

原來,為了助力青年教師全面提升教學基本功和教育基本功,青年教師研究院對原來師帶徒的培養模式進行了創新,整合全校優質教師資源,建立起“三級導師制度”。一級導師為總導師,由學校德高望重、在教育教學方面都非常突出的老教師和退休教師擔任;二級導師為教育和教學導師,由年級組長和教研組長擔任;三級導師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師帶徒,分為學科師傅和班主任師傅。

5位導師相互配合、相互碰撞,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對新教師進行師德、教育、教學全方位的共同指導,青年教師能廣泛學習前輩經驗,最大限度博采眾長。

2020屆新教師趙帥陽是北大地理專業的博士,非師范出身的他懷著純粹的教育理想來到八十中。從科研者到為人師者,趙帥陽發現現實中的地理教學和最初的想象并不相同,陷入到困惑與迷茫中。

學校拜師會上所拜的導師們在趙帥陽的職業成長道路上扮演了領路人的關鍵角色。在聽了趙帥陽《地球的宇宙環境》的說課之后,學科師傅劉穎男點撥趙帥陽說:“講課要放開,要讓學生多參與進來。”二級導師杜文紅更明確表示:“講課一定要接地氣,高學歷的青年教師自身有很強的科研能力,但是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這些導師從戰術到戰略的全方位指導,對初來八十中的趙帥陽可謂是醍醐灌頂。經過認真打磨,趙帥陽的開學第一課很受學生喜愛,這讓他的教學生涯有了一個很好的開頭。

“做一名好老師不簡單。”青年教師發展研究院的總導師江建敏表示,青年教師剛來問題特征很明顯,一是不具備教育教學的基本觀念,教學活動設計不夠細致,最后變成“滿堂灌”;二是在教研方面,青年教師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被限制了,又如何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總導師的她,要不斷設法加強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基本觀念,還要引導他們緊貼教改的前沿,讓課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

除了三級導師制外,青年教師發展研究院還建立了朋輩之間互相學習的機制。新教師研修班開發新教師學長課程,由已經結業的學長整合并承擔部分培訓課程,形成新老學員互動,學長交流傳承,構建新型的培訓機制。每周舉行一次的新教師論壇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共同研修的模式,根據不同的內容分成不同研修小組,新教師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共同成長。

創新為要、隔閡變動力——

多學科融合,淬煉科研“肥料”

“如何點亮一盞燈?串聯并聯哪個更亮?”在實驗課上,學生一邊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一邊有條不紊地推進實驗,從制造電源、設計電路到最后成功通電點亮小燈泡。

這是一堂融合化學、物理、數學三科知識的項目式學習的優質實驗課:

——化學教師使用鋅和氯化鐵原電池達到足夠功率點亮燈泡,學生在實驗中舉一反三得出了影響源電池功率的微觀原因——溫度、電極材料等。

——燈泡點亮后,物理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控制原電池內阻調節燈泡亮度,學生認識到串聯或并聯并不一定能提高電源功率。

——數學教師將整個實驗過程抽象為數學模型,得出了串聯與并聯對電源功率的影響取決于電源的內阻這一結論。

“跨學科是未來的導向,學校一直鼓勵教師以項目式的學習作為契機實現跨學科間的交融。”物理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韓敘虹認為,打破學科壁壘,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對提升課堂效果,解決教學難題大有裨益。

除了“點亮一盞燈”實驗外,八十中還有生物、化學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光合的捕獲”“光能的利用”項目,生物與物理兩學科融合的“成像技術與人體”“發光生物的原理”“磁場與動物行為”等豐富的多學科融合式項目。

“教師要在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研究的選題要來源于教師日常教育教學最困惑的問題。”田樹林表示,學校一直秉持“科研強師、科研強校”理念,鼓勵教師把教學與研究融合,去做研究型的教師。最終的研究成果不僅能讓教師成長,更能讓學生受益。

因此,在八十中,高學歷的青年教師把研究的視角帶入到了教學,教學的思維最終又升華為研究的思維。這一“反哺、回爐”的過程,讓名牌學校畢業的青年教師們實現了高起點與高質效之間的完美轉化。

如今,在學校,跨學科的融合、學科內的融合、信息技術融合學科教學、教學與科研的融合等多類“項目式學習”和“STEAM學習”已成為常態,進一步豐富了教師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青年教師們在課堂中銳意創新、大膽突破,不僅讓學生們跳出書山題海,更引導學生了解到學科的本質,進而增強了學生對學科的濃厚興趣。

8個正高級教師、37個特級教師、13個退休特級教師……回顧學校多年來對教師培養體系的改革與發展,田樹林欣慰地告訴記者,八十中學蹚出了一條以青年教師為突破口,整體提升教師質量的創新之路,打造了一支高品格、高智慧的教師團隊,也助推了學校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面對著文章開頭關于教育本質的哲學思考,在田樹林的帶領下,八十中人作出了自己的清晰回答:65年來,八十中塑造了一棵棵扎根成長的青年之樹,營造出了一片共生和諧的教育之林。(記者 禹躍昆 王陽)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