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將更嚴加監管改頭換面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的隱形變異問題

發布時間:2021-09-15 10:09:07  |  來源:工人日報  

學科補轉入“地下”,“家政服務”“住家教師”“眾籌私教”等花樣繁多——

管住變相培訓,監管再補“強效劑”

“雙減”落地的第一個學期,北京海淀區四年級女孩嘉嘉周末也沒有閑著,周六還是要上數學培訓課。不過,上課地點從以前的培訓機構轉到了原來在機構上班的老師家里。“雙減”之后,嘉嘉媽媽和另外兩名家長私下給她們攢了個三人小班,老師沒變,只是費用更貴了,原來機構報課時一節課200元,現在轉到“地下”,漲到了500元。

不過,現在嘉嘉媽媽開始擔心,“開小灶”可能持續不了多久。9月8日,監管校外培訓又有了新動態:教育部引發《關于堅決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問題的通知》,要求嚴查七類“變異形態”,嘉嘉這種“化整為零”的補課方式正在被查之列。

新學期開始后,“雙減”落地,多地落實情況整體向好,但是“雙減”的推動也遇到了暗中的阻力,使教育部門的工作難度陡增。

《通知》將治理的觸角延伸向那些取證、查處和監管更為困難的校外培訓類型。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指出,一些地方出現了培訓機構由“地上”轉入“地下”,改頭換面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的隱形變異問題,嚴重干擾政策執行,給改革推進造成阻礙。

如何界定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行為?《通知》逐項列舉出7種隱形變異形態,包括:證照不全的機構或個人,以咨詢、文化傳播、“家政服務”“住家教師”“眾籌私教”等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在職中小學教師違規開展有償補課;通過“直播變錄播”等方式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組織異地培訓,在居民樓、酒店、咖啡廳等場所,化整為零在登記場所之外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等學科類培訓;以游學、研學、夏令營、思維素養、國學素養等名義,或者在科技、體育、文化藝術等非學科類培訓中,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線下機構通過即時通信、網絡會議、直播臺等方式違規開展線上學科類培訓,線上培訓機構違規開展線下學科類培訓;以及其他違反相關規定的隱形變異學科類培訓,這是上述6種形態之外兜底的情形。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通過分析研判發現,隱形變異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的重點是查處對象、查處主體和如何查處,難點集中在認定、查處和監管環節:隱形變異學科類培訓行為隱蔽強、多變強,存在“認定難”問題;證據難以保存、涉及多個管理部門,存在“查處難”問題;隱形變異學科類培訓分散、無序,線索來源有限,需要明確有效監管的措施手段。

紅線劃定,接下來就是如何執行的問題。針對隱形變異違規培訓問題,教育部規定地方可以成立專家委員會或指定專業機構,對隱形變異培訓行為進行科學辨別。對于證照不全的機構和個人,根據國務院《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予以查處。此外,要充分利用網格化綜治體系開展巡查執法,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加大執法力度,推進“互聯網+監管”,探索信用懲戒等多種監管方式。

北京師范大學從事教育研究的學者周放對記者表示,查處變相違規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機制能不能建立起來,建立后能否運行暢通,直接關系到“雙減”政策的效果。只有長期堅持對違規學科類校外培訓的零容忍態度,同時提升學校的教育質量,讓學生在學校“吃飽”“吃好”,才能得到廣大家長對“雙減”政策的認可和支持,才能讓“雙減”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記者 于忠寧)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