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虧損的江淮汽車,正在向好的方向“質變”中。
9月13日晚間,江淮汽車(600418.SH)公告表示,公司2021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經由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
根據此前發布的定增預案,江淮汽車擬向控股股東江汽控股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不低于13億元,且不超20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定增后,江淮汽車負債規模、財務負擔等將減輕。
上半年,江淮汽車扣非凈利潤虧損大幅收窄至-2.74億元,而且前8月銷量同比增長23.2%,年度目標完成率達71%。
“最核心的還是傳承與創新。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固步自封。”江汽集團董事長項興初為公司的未來定下調性。
定增預案發布至今股價上漲80%
9月13日晚間的公告中,江淮汽車特別強調,公司尚未收到中國證監會對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的書面核準文件,公司將在收到中國證監會予以核準的正式文件后另行公告。
根據此前的預案顯示,江淮汽車擬向控股股東江汽控股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不低于13億元,且不超20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
江淮汽車表示,此舉彰顯江汽控股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目前,江汽控股對江淮汽車持股比例為17.15%,交易完成后,將提高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進一步鞏固控制權。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江淮汽車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1.10%、68.75%和66.96%,處于較高水平。
江淮汽車認為,公司通過本次發行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有助于降低公司的負債規模,減少財務費用,減輕財務負擔。
事實上,近年來政府補助和資產處置損益成為江淮汽車的利潤“支柱”。
2017年至2020年,江淮汽車扣非凈利潤分別為-9314.47萬元、-18.77億元、-9.78億元和-17.19億元,4年累計實際虧損46.67億元。
2021年上半年,江淮汽車扣非凈利潤虧損大幅收窄至-2.74億元,公司資產總額達469.38億元,負債總額達326.3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9.54%。
江淮汽車的財務狀況也得到一定改善,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實現4.78億元,與去年同期虧損1.47億元相比扭虧為盈。
對此,江淮汽車表示,公司主動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嚴格加強成本費用管控,提升年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上半年,江淮汽車主營業務毛利約增加6.11億元。
從江淮汽車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自2018年起,江淮汽車逐漸開始加強費用管控,費用率(除研發費用外)較之前下降明顯。今年一季度,江淮汽車的費用率為6.73%,較2020年期末微降1.89%。而2018年之前,江淮汽車的費用率連續多年保持在10%以上。
二級市場上,自江淮汽車4月20日發布定增預案以來,公司股價已上漲約80%。
純電動乘用車前8月累增近兩倍
江淮汽車資產結構好轉,最關鍵的因素是銷量向好。
近日,江淮汽車發布8月產、銷快報顯示,2021年8月,公司銷量為3.04萬輛,同比下滑26.84%,1-8月累計銷售35.5萬輛,同比增長23.2%。
與年初定下的全年產銷50萬輛的目標相比,江淮汽車年度目標完成率達71%。
江汽集團產銷快報顯示,江淮汽車1-8月銷量持續跑贏行業,尤其是乘用車、新能源和出口方面。
數據顯示,江淮商用車8月銷售1.3萬輛,1-8月累計銷售19.5萬輛,與2020年銷量基本持平。
其中,輕型貨車1-8月累計銷售14.4萬輛,同比增長2.8%;中型貨車1-8月累計增長21.5%。在新法規政策的影響下,中卡市場增長趨勢明顯,江汽中卡德沃斯也通過高頂雙臥新外飾搶占市場機遇。
江淮乘用車8月銷售1.7萬輛,同比增長33.4%;1-8月累計銷售16.0萬輛,同比增長72.7%。
其中,純電動乘用車8月銷售0.8萬輛,同比增長88.6%;1-8月累計銷售7.6萬輛,同比增長196.4%。SUV8月銷量達1.4萬輛,同比增長73.4%;1-8月累計銷售11.9萬輛,同比大幅增長156.6%;MPV1-8月累計銷售2.4萬輛,同比增長12.9%。
海外方面,江淮汽車8月出口量達6398輛,同比增長132.99%;1-8月出口量4.72萬輛,同比增長142.81%。
2021年4月,項興初升任為江淮汽車董事長,隨后公司出現了一系列變化。
5月,蔚來汽車宣布,與江淮汽車續簽制造合同延長至2024年。期間,江淮汽車將代工蔚來旗下包括ES8、ES6、EC6、ET7以及后續推出產品。
8月中旬,江淮汽車還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與華為在HMS、自動駕駛核心傳感器、MDC、智能座艙等方面展開合作。
“最核心的還是傳承與創新。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固步自封。”江汽集團董事長項興初表示,無論是與華為合作還是與地平線公司,江淮欲準備開放式發展。
近日,項興初公開表示,到“十四五”末,江淮集團力爭發展成為整車銷售突破100萬輛,銷售收入達1000億元的國際化汽車企業集團,其中新能源車型達到30萬輛以上,為助力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雙碳”目標的早日達成作出更大貢獻。(記者 李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