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減”政策落地 小作業何以成了大問題?

發布時間:2021-09-09 13:30:16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學校如何科學布置作業

—— 聚焦“雙減”落地系列報道之一

9月開學后,家住寧波的家長史女士松了一口氣,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學校課后托管的開展,上四年級的大兒子在學校就能完成作業,回家后跳繩、踢球、跑步,孩子更活潑了。而在暑假時,史女士還為孩子的暑期作業量大而犯愁,更不用提上個學期每天放學后兩小時的作業輔導。“過去輔導作業‘雞飛狗跳’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親子關系也更和諧了。”史女士高興地說。

隨著《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落地,各地多措并舉落實“雙減”要求。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慣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了解學情、完善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作業何以成為負擔?學校、家長該如何配合,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記者進行了采訪。

小作業何以成了大問題

今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提出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均不超過90分鐘;切實避免機械、無效訓練,嚴禁布置重復、懲罰作業;教師要對布置的學生作業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不給家長布置作業等,被稱為“作業十條”。

在不久前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全國教育科普論壇上,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表示,作業不是負擔,學校應切實以作業管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制度不變的情況下,管理者應該思考如何將作業的作用發揮得更好。”王殿軍說,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生、學情的重要手段,不能“假以人手”讓家長、助教代批,必須由任課教師親自批改。同時,要提高作業質量,減少重復、機械、枯燥的作業,學校要將作業作為課題,研究設計出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作業。

中國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李鐵安用量大、質低總結一些學校在作業布置中存在的問題。“‘量大’,很大一部分來自課前預的作業;‘質低’,主要體現在系統化不夠,各科作業相互割裂,部分教師簡單留作業,為了作業而作業,起不到查漏補缺、鞏固重點難點的作用。”

“量大、質低的根本原因是沒有以學生為本位。”中國教育科學院副研究員劉巧利分析,直接原因是一些教師對作業認識不到位,沒有把它作為教學設計中的重要部分,從而導致作業粗放,不精細、不精準。同時,為了提高成績,布置“大禮包”,各種題冊、資料、材料,讓學生重復練。此外,學科之間缺少整合,盡管單科量不大,但六七科加在一起總量很多,再加上課外輔導班的作業,讓學生不堪重負。

把作業管理作為提質增效的突破口

今年,北京市海淀區曾在全區層面對12個學科的作業布置情況進行了調研,結果發現,作業的系統化不夠,教師對作業的功能理解不到位,確實存在機械、重復的問題。

“作業的設置要系統化考量,要對各個學科進行整合,從綜合、育人效果上設置作業。”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助理馬耀國說,可以將作業分為復鞏固類、拓展延伸類、綜合實踐類三類,從整體內容和時長上進行統籌設計,防止每科看起來時間都不長、加起來就得幾個小時的情況。

“控制總量、提高針對。”家長史女士建議各地教研部門和學校教師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實際學情況,尤其是學生在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設計作業,預布置的作業教師要提前做,并不斷發現問題、改進問題,在實踐中增強作業的合理和科學。同時,針對不同學生實行分層作業,增強個化和多元化。比如,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只做基礎題型,學基礎中等的學生可以在完成基礎題型的基礎上挑戰有難度的題型,而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直接做有難度的題型。

在提高作業針對方面,上海市長寧區進行了探索,對初中學段的學科作業、跨學科作業和社會實踐類作業進行了精細設計。同時,對不同的作業類型設計了不同的考核方式,社會實踐類作業偏重于研究報告、匯報演出等形式,學科作業的設計上也通過單點知識、多點知識等體現練強度。

“學校層面應把作業管理作為提質增效的突破口,加強作業管理,加強教研,做好學科統籌,系統化給老師支持。要強調作業的規范、基礎和發展的統一,減少重復、機械作業,杜絕懲罰作業。”劉巧利說。

減輕作業負擔還需多方合力

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問籠中各有多少只雞和兔?

“這個題是不是很熟悉?我們小學數學常用的經典例題雞兔同籠,但是這個題是1500多年前的古人編的,現在的城市,有多少孩子見過雞和兔?”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袁湘亞說,“我們的作業離生活太遠了。”

多位專家不約而同提到,應鼓勵創新作業形式,作業要貼學生生活,要有趣,學生才愿意學。

“去年暑期,學校布置的數學作業是讓學生計算家里每個月的水電氣費,家長提供水電氣費的收費單據,帶孩子在網上查分段計價的規則,然后讓孩子算出家庭的開銷,是很好的作業形式。”學生家長蘇華說,既讓孩子學到知識,也讓孩子從小就樹立起節約意識,這才是學校應該設計的作業。

“在學科素養的觀念和新中考、新高考引導下,作業設計一定要把學科視角和學生視角——學生的生活世界和身心發展階段聯系起來,鼓勵教師與學生自己設計作業,加強學科統籌,特別是假期,要鼓勵多學科共同設計項目式作業。”劉巧利說。

在劉巧利看來,減輕作業負擔,除學校層面外,還需多方發力。“在區域層面,要堅決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總結經驗,建立制度,為解決作業問題提供區域保障。”而在教師層面,要切實認識到作業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情診斷因材施教的基礎,從而把作業作為重要環節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備課把作業備進去,變粗放作業為精準作業。家長則一定要有定力,在各種廣告、信息面前要有鑒別力,千萬別再為孩子亂加碼,家校多協同溝通,把對孩子的愛和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起來,從小注重良好作業慣的培養,切實把作業量減下來,保證孩子的睡眠和鍛煉。(記者 董魯皖龍)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