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校門就是進公司”,這是劉永前學習生活的真實寫照。2017年還是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生物信息專業大二學生的他進入晟濟醫藥參與學徒培養,現在已經是該公司研發部蛋白純化崗位研究員,公司技術骨干。
蘇州把中國戰略新興產業之一的生物醫藥產業確定為“一號產業”,截至2019年,蘇州生物醫藥企業數量達3000家,連續三年保持20%的增幅,蘇州工業園區集聚了大量優質的生物醫藥企業,轄區人才競爭力和含金量最高的產業競爭力均位列全國第一,綜合競爭力僅次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
“現代學徒制”提高就業對口率
在今年抗擊疫情的過程中,蘇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并交付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關鍵基因,張曄韜團隊在這項工作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張曄韜是金唯智公司從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定向”招來的,如今已是資深研發人員。像他這樣畢業后直接與公司簽約的還有很多。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學校下屬生物科技學院院長張勇介紹,其藥品生產技術業群已與50多家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醫藥公司開展“現代學徒制”聯合培養,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就業對口率已達90%,培養出滿足企業需求的優秀人才。
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學校與企業對學生進行“BEI”三段式的人才培養,第一階段“基礎理論”,在校內實訓場所進行基礎理論的學習,校企聯合授課,校內專任教師主導;第二階段“企業技能”,在企業進行企業技能訓練,由企業導師主導,課程成績由專任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考核;第三階段“深度實踐”,在企業工作崗位進行深度崗位實踐,校內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主導,完成畢業論文。
跨界選課增強多崗位適應能力
學校對畢業生學分要求中,一共130個課程學分,選修學分在其中占到了74個,文理互選學分必須達到6個以上,來自生物醫藥、計算機、商務管理、采購與供應管理等不同專業的同學,可以選擇其他專業的專業課,滿足學生多方面興趣需要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多崗位適應的能力。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嚴世清在開學第一講向全校師生推薦了一個產業,一門課程——《生物醫藥理論基礎》。該課程能讓學生掌握生物醫藥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能為其他專業的學生未來從事和生物醫藥產業相關的輔助崗位提供知識儲備。
“雖然我不是生物專業的學生,但這門課程也為我提供了與蘇州‘一號產業’進行融合發展的新思路,可以把生物醫藥專業與物流專業結合,拓寬了以后就業的視野,可以從事需要交叉學科背景的相關崗位。”采購與供應管理專業學生周羅奇說道。
培養“跨界”人才,離不開“跨界”的教師。一方面,學校推出《關于鼓勵教師在職進修攻讀第二碩士學位的管理規定》,鼓勵教師攻讀跨學科的第二碩士學位,形成終生學習、不斷自我提升的風氣,另一方面,教師在假期會前往與學校有合作的企業,擔任訪問工程師,將企業最先進、最前沿的技術傳遞給學生。截至目前,教師高級職稱比例提升至39%,碩、博士比例達97%。
中西部對口支援擴增人才容量
受限于招生規模與人才培養的周期性,工業園區生物醫藥人才缺口仍然很大。學校合作交流中心主任徐葉軍說,學校目前培養的人才只能滿足園區人才緊缺的幾個大企業的需求。根據他們的估算,園區10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的規模,將帶來3000多人的人才缺口。
上半年,學校聯合獨墅湖科教創新區走訪了山東、四川、安徽、貴州等地的10所專業對口的院校。近兩個月,邀請了貴州健康職業學校等7所中西部的高職院校來校考察交流,就生物醫藥人才培養洽談合作,形成了對口支援的模式,建立生物醫藥行業高校聯盟,提出了《生物醫藥人才接力培養計劃》。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管委會也配套了相應的人才政策,通過發放獎學金、實習補貼等形式支持中西部地區學生。
據悉,在對口支援中西部職業學校的過程中,學校采用2+1的模式,合作院校生物醫藥相關專業學生在校學習兩年后,第三年將對接到外包學校進行接力培養,外包學校提供相應的宿舍、食堂、實訓室、師資、課程等資源。同時,協助安排學生到園區生物醫藥企業進行實習實訓,形成兩校及企業三方共育共管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還將以冠名班、定向班的方式擴大培養規模,持續為企業輸送人才。
據介紹,明年還將有幾百名學生從云貴川的兄弟院校來到蘇州進行實訓,通過在蘇州的學習,可以讓中西部地區的學生在蘇州實現就業,這也是突破發展瓶頸,推動東西部資源優勢互補的有力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