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寧波余姚市四明山革命老區一派生機勃勃:在浙東橫坎頭村,余姚市委專題研究推進革命老區新時代共同富裕工作,出爐《加快打造四明山革命老區新時代共同富裕樣板區行動方案》。這是繼《余姚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地行動計劃(2021—2025年)》后,又一張催人奮進的藍圖。
開局決定全局,起跑即是沖刺。余姚率先探索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地,找準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明確“七個新”的發展目標和主要舉措,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轉入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
如今的余姚,夢想鋪紙、實干落筆,正著力把共同富裕落實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的幸福圖景。
“產業提檔”
發動“經濟引擎”
在余姚機器人智谷小鎮內,浙江傳習機器人有限公司生產的“全甬產”傳習機器人已逐步走向市場。研究它的內部構造,你會發現,它集合了一批地道的余姚制造:舜宇光學的視覺系統,智昌科技的控制器、驅動器以及示教器等,都是余姚企業逐鹿全球的拳頭產品。
按照計劃,“全甬產”傳習機器人將力爭在今年底實現產量突破1000臺、產值破8000萬元的目標,到2025年底,力爭旗下工業機器人整機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名列前三。
這條闖入工業機器人市場的“鯰魚”,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圍繞本地產業鏈打造的機器人整機公司,產品性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作為全國43個“千億縣”之一的余姚,隨著雙臂靈巧機器人、重載AGV等25項省級以上智能制造首臺(套)產品等一批高精尖新產品的加速涌現,經濟活力不斷迸發。去年,余姚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41.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實際同比增長9.1%,比寧波全市實際增速高出0.9個百分點。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85.23億元,增長11.4%,尤其汽車制造業增長高達28.9%。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共富”之基。“共富”要求財富“蛋糕”不僅體積要更大,分量還要更足。近年來,余姚深入實施產業大提升行動,推出單項冠軍培育三年行動計劃,目標到2025年,培育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隱形冠軍)企業15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20家以上。余姚還加快補鏈延鏈強鏈,重點依托舜宇、吉利領克、江豐電子等龍頭企業,聚力做強“35”千百億級產業集群,全力打造光電信息、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新材料等四大標志性產業鏈,目標到2025年四大產業鏈規模分別突破1000億元、700億元、100億元、100億元。
產業提檔,需要騰空間。余姚開展全域國土空間整治行動,建立“三區兩線”的空間管控體系,實行工業用地總量控制和零星工業用地彈性控制,建立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地價與產出相掛鉤的競價制度,完善差別化地價等用地政策,優化“土地超市”,鼓勵既有工業用地實施“零增地技改”“提容增效”,提高土地配置質量。目標到2025年,工業用地規模總量不低于75平方公里,65%工業用地集聚入區,規上工業畝均稅收提高到60萬元。
“紅村抱團”
搭上“致富快車”
共同富裕,意味著“既要城市繁榮,又要鄉村振興”,“既要陸海統籌,又要區域協調”。
余姚546.7平方公里的四明山革命老區,涉及8個鄉鎮(街道)、78個建制村,這里大多基礎較薄弱,公共服務存在短板。因而,對余姚來說,老區致富是推進城鄉統籌、走向共同富裕的關鍵“一子”。
位于四明山腹地的梁弄鎮橫坎頭村是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所在地,紅色資源豐富;離橫坎頭村不遠的千年古村汪巷村,有著悠久歷史文化,被譽為“狀元故里”“學士之鄉”;甘宣村發展小水果產業,櫻桃園采摘游紅紅火火……今年3月,橫坎頭村、汪巷村、甘宣村等9個“紅村”抱團成立橫坎頭紅鋒共富聯盟,以資源互補、優勢共享的經營理念,加快推進新時代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梁弄大糕、大嵐茶葉、四明山土雞等農副產品在家門口打開了銷路。
集聚區域資源、拉長文旅產業鏈是老區產業發展的加速器。去年,余姚還投資1.6億元,在四明山革命老區建設一條全長約59公里的“百里紅詩路”,串起沿線幾十個景點和村莊,抱團引流,至今已吸引游客160萬人次。
近年來,余姚把高質量實施“2966”鄉村產業振興行動的重點放在老區,發展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鄉村休閑旅游等產業,完善農村產權交易超市、發展“飛地經濟”、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全力增強老區內生動力,實現發展。余姚統籌9.6億元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老區建設,不斷發展壯大老區集體經濟。按照精心編制的《浙東紅村旅游專項規劃》,總投資1.5億元的浙東紅村旅游綜合體正在加緊建設。“希望的田野·橫坎頭村田園綜合體”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戶,其中橫坎頭村田園綜合體投運1年來,發展紅色教育和農技培訓產業,已先后承接培訓、會議5萬多人次,凈收入超100萬元。余姚還打造“四明臻貨”區域公共品牌,搭建“美麗四明山”電商銷售平臺,讓大山里的特色農產品源源不斷地走入城鎮。
數據顯示,去年四明山區集體經濟總收入1.66億元、經營性收入3246.91萬元,同比分別增長9.35%和4.71%。
浙江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47元,已連續37年居中國省區首位,我省城鄉居民收入比值為1.94。而作為浙江縣域經濟第一梯隊,余姚的數據很亮眼: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28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1.65。
“品質提升”
繪制“城市底色”
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富裕富足,也是文明自信、和諧宜居、品質生活。
去年底,余姚第12次榮登“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
“讓百姓生活更幸福、有更多獲得感”,是共富的“主旋律”,也是余姚黨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題。近年來,余姚著眼寧波現代化濱海大都市北部副城區一體化發展,精心編制余姚市總體城市設計方案,高強度推進城市有機更新,高標準實行城市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城鄉品質,全面打造現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
近年來,余姚道路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海綿城市建設穩步推進,配套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市民出行更加順利便捷,公園綠道顏值不斷提升,光影藝術工程扎實推進,完成了“三江六岸夜景光影藝術工程”約9600米燈光改造。截至去年年底,已改造老舊小區185個,其中,長安新村南小區改造項目被省住建廳評為“2019年度老舊住宅區改造樣板工程”。
在余姚,人們不僅善于共同創造財富,也善于共同參與治理。余姚探索文明城市建設數字化應用,為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余姚解法。
今年以來,余姚牢牢把握數字化改革機遇,聚焦“152”體系,做實“三張清單”,高標高效建設文明城市創建場景應用,打造文明城市智治數字化改革的樣板工程,助力文明城市創建常態長效。余姚環衛部門推進“機器換人”,深度除污、除塵,還充分利用數字化監管手段管理。目前,該市已順利完成4處“席地而坐”示范區域創建,涵蓋旅游景點、重要商圈、廣場公園等區域。去年以來,余姚市構建大件垃圾收運一鍵處置模式,居民通過“浙江清道夫”小程序或者小區物業,即可預約大件垃圾上門清運服務。余姚“門前三包”智慧監管平臺遠程也已上線,借助科技手段與執法部門形成高效聯動的處理機制。
共富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作為“陽明故里”,余姚堅持擦亮王陽明這張閃亮的“金名片”,實施“陽明故里心學圣地”建設工程,組織開展陽明文化系列傳承弘揚活動,以文鑄魂、以文育人、以文興業。每年舉辦的陽明文化周活動已成為全國紀念陽明先生、傳承陽明文化的品牌活動,更是余姚全民文化盛宴。
如今的余姚,正聚力打造更有獲得感的幸福余姚,堅持人民至上,讓幸福成為余姚最驕傲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