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難備齊、現場難勘驗,本以為證難辦下來,沒想到這‘兩難’都得到了解決,證半天就辦出來了。”3月25日,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皇冠樂天社區衛生服務站負責人劉小玉順利拿到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電子版”,“這下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25日一早,威海市政務服務中心經濟事務技術勘驗科科長畢崇杰收到了劉小玉的辦證申請。畢崇杰讓衛生服務站作出承諾后,對現有材料予以審核,之后又與劉小玉視頻連線進行“云勘驗”。確認合格后,當場發放了執業許可電子證照。
3月24日起,威海按照“分級分區管控、綜合分類施策”的策略,分區分類推動工業企業有序復工復產。
“24日和25日,通過‘告知承諾制+云勘驗’,為55家企業辦理了審批手續。”畢崇杰說,威海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堅持“一企一策”、特事特辦,定制“專屬”審批服務舉措,滿足企業緊迫需求。
本輪疫情發生后,威海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發布“不見面審批”倡議書,引導企業、群眾采取線上等不見面方式辦理業務。同時,創新實行“云勘驗”,制作發放“碼上看懂”勘驗標準,采取視頻連線、視頻錄制等方式實施網上勘驗,材料與現場均符合條件后,制作電子證照送達申請人,實現“零跑腿”。
為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山東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不見面”審批、“一件事”改革、政務服務“幫代辦”等方式代替線下服務,著力提高事項“一網通辦”覆蓋度。
來自省持續深入優化營商環境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信息顯示,目前,全省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0%以上,全程網辦率超過80%,其中行政許可事項全程網辦率91%。圍繞企業群眾關注度高、辦件量大的高頻事項,推出“60(企業)+10(個人)”項“一鏈辦理”主題集成服務,辦事環節、申請材料、辦理時限較改革前均壓減70%以上,部分事項實現了零材料、零證明、零跑腿,為疫情防控和保障生產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撐。
項目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手續多、周期長,疫情影響之下,只有進一步流程再造,才能實現審批提效、服務提質,推動項目早開工。
3月16日,德州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召開省級重點項目山東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尼龍66高端新材料項目(一期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線上專家評審會。省內知名專家通過線上“把脈會診”,對項目報告提出修改意見,并為項目建立了微信交流群,隨時為下一步的生產建設開“良方”。會后,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安排專屬幫辦人員跟進項目報告修改情況,第一時間完成網上公示和審批。
業務審批不斷檔,便民服務不打烊。對疫情防控急需的醫療、生活保障物資等企業的注冊變更登記、生產經營許可,德州“特事特辦”,簡化報批程序,實施專人幫辦、即時發證。比如,消殺用品生產企業審批時限由法定20個工作日,壓縮至2個工作日;一類醫療器械備案符合條件的實現即來即辦。(記者:趙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