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數字底座,許你一個“未來之城”
數字經濟時代已降臨,我們的生活正在和將要發生哪些變化?未來我們居住的城市會是什么樣的?在日前舉辦的“2021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數字基建與生態發展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胡堅波暢想了“未來之城”的藍圖和實施路徑。
胡堅波稱,中國數字經濟2020年的增速是9.6%,位居全球第一,這體現出數字經濟有很強的韌性,特別是在疫情的環境下。國家高度重視對數字發展的規劃,“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愿景目標都明確把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單獨成篇,特別提到了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及整個良好生態的構建。中國正在奔向數字經濟發展最前沿。
緊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提出了“未來之城”的構想理念。胡堅波說:“未來之城,是面向數字經濟區域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模式和行動指南,底座部分包括5G網絡、寬帶網絡,可信身份標識的基礎設施,為萬物貼上數字標簽。同時虛實互動新的空間需要有相關新的創新引領、相關的載體,構建一個智能之城、連接之城、活力之城和綠色之城,這些仍是一個理念階段。”
“未來之城”行動起航
胡堅波稱,“未來之城”涵蓋四個板塊,分別是數字底座、公共平臺、創新引擎和發展載體。其中,工業互聯網園區是“未來之城”的主要建設載體,涵蓋園區產業支撐、特色產業服務、園區智慧管理、園區智慧應用及解決方案等核心能力,包括園區數字底座、特色產業服務平臺、園區智慧管理、創新培育中心等數字化體系。
對于“未來之城”計劃的推進,胡堅波介紹,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向地方輸入創新理念和資源,也需要反復激活地方的原有資源。需要帶來區域內的數字經濟的快速成長,培育一批數字經濟獨角獸企業,建設相關的示范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結果,在不同的園區和區域里面推廣。
胡堅波稱,未來之城的關鍵是打造數字底座。把原有的技術設施、相關的融合性技術設施疊加在一起,包括網絡設施,包括算力設施以及可信的工業互聯網標識,基于區塊鏈星火鏈網相關基礎作為數字底座。此外,數字人才的培養對于整體數字化轉型是非常重要的。數字化包括人工智能發展將導致未來職業的大變動,影響到許多人未來的工作。很多國家非常重視數字技能培訓,如果不在這方面進行引導,培養人才,今后會給整個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創新中心、國家實驗室為整個園區不斷增加創新動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將是整個未來之城建設中急需要考慮的問題。
同時,“未來之城”計劃的推進,凝聚了產業各方的力量。胡堅波認為,“未來之城”是一場團體賽,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進來,集中大家的力量來推動區域數字化轉型,構建數字底座,提供公共服務,推動園區創新環境,最終實現相關載體的建設,來推動整個區域的數字化轉型。
智慧北京長啥樣?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王磊描繪了北京這座“未來之城”如何用5到10年的努力,打造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的標桿城市,這是在此次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北京通過發布《北京市關于加快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立下的雄心壯志。
王磊稱,在發布的標桿城市實施方案中,我們明確提出要打造全球領先的數字經濟新體系,標準數據在數字經濟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打通數據生成、匯聚、交易、消費、應用全產業鏈條,以數字城市基礎設施為先發引擎。
王磊認為,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一個生產要素就是數據,數據是從數字基礎設施中來的。因此,以城市數據的數字基礎設施為先發引擎,以數據資產為核心資源,以數字技術創新為動力,培育數據驅動的未來產業,形成開放領先的新型數字社會形態,率先構建面向未來的數字經濟新體系。
王磊介紹,目前北京在新基建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全市已完成5G獨立組網、核心網和千兆固網接入網絡的建設。北京市5G基站達到了3.2萬個,用戶超過600萬,實現五環內和城市副中心市內外信號的連續覆蓋、五環外重點區域的精準覆蓋,國內首個裝備制造業5G全連接工廠落地北京,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已建成運行。
已接入二級節點34個,標識注冊量超46億,接入企業超6000家,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已連接703萬家企業,數據條目達到了3.43億條,初步形成“雙跨+行業+特定技術”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培育重點平臺約60個,重點平臺注冊用戶數、接入設備數、接入設備總價值均居全國第一。
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監測與態勢感知平臺初步建成,北京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已接入工控設備系統近90萬臺,物聯網設備超350萬臺。正式開展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已上線運行,區塊鏈在政務服務領域落地300余個具體應用場景。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新基建投資同比增長34.6%,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9.4%,同比提高了1.8個百分點。(記者 何詩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