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發展已從消費領域轉向實體經濟 網絡架構也必須跟著變革

發布時間:2021-06-30 20:43:13  |  來源:科技日報   

開放可編程交換設備操作系統 正成為未來網絡“新基石”

6月17日,在第五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開幕式上,紫金山實驗室發布了3項重大成果,這些成果能夠分別滿足工業互聯網等實體經濟的需求,實現一點入網、多云互聯,以及改善多場景下的5G網絡能及運維。

當前,互聯網發展已從消費領域轉向實體經濟,這就要求網絡架構必須跟著變革。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劉韻潔表示:“實體經濟要求網絡架構具有確定、可定制、差異和安全,因此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統來配合。”因此,開放可編程交換設備操作系統正逐步成為未來網絡的“新基座”。

全球首個骨干網級可編程交換設備操作系統——UniNOS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在開放網絡結構方面,該系統允許第三方通過開放接口新增自己所需的功能或協議;在異構芯片兼容方面,該系統可與硬件設備和芯片解耦,支持多種異構國內外芯片;在多應用場景方面,該系統不僅支持廣域網、城域網,還支持接入網和數據中心。目前,UniNOS系統已經在長三角9個城市圈得到應用。

在會上,劉韻潔同時發布了另一重大成果——未來網絡實驗設施多云臺。“目前,90%的企業都需要上多種云,但中國企業上云比例只有40%。究其原因,就是多云環境不太友好。”劉韻潔認為,阿里、騰訊都有自己的云服務,但是因為接口不同,實現互聯的難度就很大。而該成果一點入網、多云互聯的特點,能夠很好解決這一問題。

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5G早已走進普通人的生活。5G引入了大量的頻譜、基站、天線、參數、業務、場景等,網絡復雜急劇增長,由此導致傳統網絡優化和運維方式難以為繼、網絡能發揮不足、網絡運維成本高等問題。

紫金山實驗室副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尤肖虎教授表示:“要實現對5G網絡能的定位與追蹤,就需要深入到5G網絡內部,對能夠反映5G網絡特征的數據進行采集,但是數據分散在不同的設備、不同的層,實踐起來非常困難。”

紫金山實驗室聯合東南大學研究團隊,經過3年攻堅自主研發“全球首個5G網絡數據采析體系與能追蹤系統”,解決了5G網絡數據逐層獲取、5G/6G網絡智能化發展等問題。

尤肖虎表示:“這個系統包括一個5G端到端的現場網絡,包含了80多個基站以及100多個終端。能夠將原始數據的采集覆蓋到網絡的各個層面;在此基礎上,建立5G數據倉庫和5G特征數據集,再根據關鍵技術指標的要求反過來進行關聯分析和能追蹤,實現對整個網絡能的精準分析,從而對問題進行精準定位。”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