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行為你以為在休息,其實非常耗精力

發布時間:2023-10-07 09:58:00  |  來源:云上咸安  

當你感到身體疲憊,會選擇如何休息呢?很多人不知道,有一些行為表面上看似是在休息、放松,實質上卻會消耗精力、損傷身體和影響情緒,為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長久的傷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天就來說說這幾個常見的行為,你以為在休息其實非常耗精力。

睡眠過度:越睡越困倦

眾所周知,睡眠很重要,睡眠就好比給我們的身體充電,不僅能讓我們恢復體力,同時還能讓我們鞏固記憶和修復心情。

反之,睡眠不足就相當于電池沒有充滿電,會讓我們錯過修復身心的機會,因而倍感疲憊、精神不濟、心煩意亂,久而久之,損傷身體健康,百害而無一利。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睡眠過度也會引發問題,就相當于電池的電量已經滿格,但仍源源不斷地充能。

當過度睡眠后,有的人會有這樣的感覺:睡醒之后并沒有感覺精力充沛,反而昏昏沉沉、頭痛乏力,和宿醉的癥狀非常相似,科學家稱之為“睡醉”(sleep drunkenness)。

人們在睡眠過度之后反而更疲勞,這是不健康的睡眠節律打亂了大腦中控制身體日常周期的生物鐘造成的。也就是說,你看似是在“睡懶覺”,其實是在“瞎空轉”。

沉迷刷手機:越刷越焦慮

有網友說,刷手機是“最佳短效非處方類止痛劑”,尤其是短視頻可以帶來持續的、高強度的視覺和聽覺刺激,讓人沉浸在越看越刷,越刷越看的快樂體驗中。

休息時刷刷手機、看看短視頻是一種放松的方式,但也需要注意不要長時間沉迷于刷手機。因為對大腦持續的、高強度的刺激,會逐漸拉高大腦對信息刺激的耐受閾值,原本能讓你快樂一整天的“劑量”很快就不再起效,你只能加大“劑量”以維持這種體驗,或者因為被迫“戒斷”而痛苦難耐,甚至影響你的情緒感受和行為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社交網絡中人們自我表露的個人形象,還是網絡上展現出來的理想形象,大多數都是依據模式化的美學標準而呈現的“似假似真”的完美體像,而這些信息都容易導致個體對自己的身體形象、生活現狀產生消極態度。

因此,如果發覺自己的形體焦慮越來越嚴重,對自己的體型、外貌、衣品越來越不滿意,不如放下手機,多去外面看看大自然,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過度休息:越休越疲憊

在感覺很累時,人們的第一選擇是“多休息”。休息能快速恢復體力、利于身體修復的事實是毋庸置疑的,不過也需要注意不要長時間躺著不動。

長時間休息不動彈更容易疲憊,尤其是在精力充沛的時候忙忙碌碌不停歇、在精力不濟的時候再長時間休養生息這樣走極端的生活模式,是慢性疲勞持續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發現,白天休息時間過長則是導致睡眠模式紊亂的重要因素。如果最近覺得疲憊,不要一天一直不動彈躺著,在保證充足睡眠的同時,不妨在身體沒有不適的情況下做適量的、溫和的運動,比如散步。勞逸結合的作息才能永葆活力。

大吃大喝:也有可能影響情緒

有這樣一句話:“沒有什么不開心是一頓大餐解決不了的,一頓不行,那就兩頓。”對“吃貨”而言,美食是緩解壓力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但也要注意,飲食需要有節制,一味大吃大喝,也可能危害身體和心理健康。

大多數人都知道,糖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能給人帶來愉悅感。但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糖攝入過多,短暫的快樂不僅可能會導致肥胖,還可能會讓你更容易陷入抑郁。

2019 年有研究人員對涉及 37131 名抑郁癥患者的 10 項觀測研究進行了分析發現,飲用含糖飲料會增加人們患抑郁癥的風險:如果每天喝含糖量約 45 克的飲料,患抑郁癥的風險就會增加 5%;如果每天喝含糖量約 98 克的飲料,患抑郁癥的風險就會突增至 25%。

人是一種動物,休息是天性。但如果采取一些過度的方式,則有可能越歇越累,身體沒法舒緩,心理也得不到放松。這時,不如考慮停下“報復式”的休息,讓放肆吃、放肆睡、放肆玩,真正變成好好吃、好好睡、好好玩。

(來源:人民日報 科普中國 編輯:董盈)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