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當回事!這6種“小病”,有可能“拖”成癌

發布時間:2023-08-28 09:57:34  |  來源:云上咸安  


(資料圖片)

癌癥不是一日就“長”成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有一些病變其實是惡性腫瘤的“前奏”,如不重視,任其發展下去,有可能演變成癌癥。

1
有可能演變成癌的6種“小病小病不治成大病,所謂大病者,其中之一就是惡性腫瘤。以下幾種“小病”不重視可能“拖成”癌癥。1.慢性炎癥反流性食管炎增加食管癌風險。 慢性萎縮性胃炎有發展為胃癌的風險。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有發生大腸癌的風險。 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主要是慢性乙肝和丙肝)是原發肝細胞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他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也是危險因素。 慢性胰腺炎可損傷胰腺實質,反復發生可使胰腺癌發病率上升。 膽道系統慢性炎癥(膽囊炎、膽管炎),是膽囊癌、膽管癌的危險因素。

膀胱感染(寄生蟲、細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增加膀胱癌風險。

前列腺的慢性炎癥,可導致細胞過度增殖以修復病變組織,易形成感染相關性癌癥。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表明,有慢性支氣管炎者,肺癌發病率高于無慢性支氣管炎者。其他如肺結核病史、肺炎等都和肺癌有一定的關聯。 3.胃腸道息肉有大約15%~40%的結腸癌源于結腸多發性息肉,其癌前期病程約為5~20年;腺瘤可以癌變,直徑大于3厘米癌變率超過40% 。 4.結石膽管結石、膽囊結石是膽管癌、膽囊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膽囊結石和膽囊癌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75%的膽囊癌患者合并膽囊結石,直徑超過3厘米的膽囊結石患者,膽囊癌風險上升數倍。 膀胱結石可能增加膀胱癌風險。 5.白斑性病變口腔黏膜白斑或紅斑是口腔癌的風險因素。 外陰白斑可能是外陰癌的風險因素之一。 6.潰瘍性病變胃十二指腸潰瘍可能發展為胃癌。 口腔潰瘍經久不愈要警惕口腔癌。 任何部位的潰瘍如果經久不愈,都要提高警惕。 2
怎樣才能盡可能避免“惹癌上身”?從個體角度,最主要的就是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細化一下,要著力做好以下這些方面。 1.戒煙,遠離二手煙/三手煙。關鍵是付諸行動。 2.盡量不喝酒,實在要喝,要控制量。就防癌角度,酒精攝入沒有所謂安全劑量。 3.管理體重,避免超重、肥胖。4.堅持運動,避免久坐。5.作息規律,睡眠時間盡量充分,避免熬夜。勞逸結合,避免過勞。 6.飲食均衡多樣化,搭配合理。多吃各種新鮮蔬菜水果。恰當控制紅肉攝入量(豬牛羊肉等),避免或盡量少吃加工肉(香腸、火腿、培根、咸肉、臘肉、熏肉等),盡量不吃油炸燒烤類食物。杜絕攝入過期變質霉變食物。 7.良好的飲食習慣。盡量做到飲食規律,不暴飲暴食,不以飲料代水。控制食鹽攝入量,避免高鹽飲食。避免超過65℃的燙飲燙食。推薦分餐,不共用碗筷。 8.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避免長期便秘。飲水充分,不憋小便。 9.注意性衛生。避免不安全性行為。 10.高危職業做好職業防護。減少或避免職業致癌因素的暴露。 11.避免過度的日光紫外線照射。12.積極防治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頭狀瘤病毒、EB病毒、幽門螺桿菌等病原體感染。13.保持良好心態。學會減壓放松,避免長期處在負面情緒和精神高壓之中。

(來源:長江云編輯:董盈)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