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封神》熱映,其中有不少楚文化的烙印。今天的愛上湖北,給大家展示兩件“頂流”樂器。
尹晨:“伯邑考在大殿中吹奏的篪,姜皇后在湯池中演奏的十弦琴,你知道嗎?這兩件在電影《封神》中大火的樂器的原型,其實就是湖北省博物館里館藏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兩件文物,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
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曾攀:“一般是后妃來祈求國泰民安,勸諫君王,一般都會配對詩經(jīng)中的詩演唱,這是中國從先秦到漢代的時候流行的一種琴,這個琴就是中國古琴的一個源頭,它奠定了中國古琴發(fā)展的一個基礎(ch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楚地斫琴技藝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境內(nèi),考古發(fā)現(xiàn),我國尚存最早的古琴實物,均在楚國范圍內(nèi)的湘、鄂兩省,荊州馬山、荊門郭店出土的七弦琴,曾侯乙墓出土的五弦琴、十弦琴,這些都是楚地斫琴技藝的代表。除了楚地斫琴,還有一件特別的樂器,也是國寶級的。
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曾攀:“篪是一個比較罕見的樂器,目前考古出土只有曾侯乙墓的這兩件,它類似于笛,但是它跟笛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兩頭是封閉的。”
尹晨與楚天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篪演奏員:“它(篪)的拿法跟笛子不一樣,右手它是要向內(nèi)側(cè)拿,笛子它的右手是朝外,如果你右手像這樣去拿,你手指抬起來會指到別人,這是一種不禮貌的方式,轉(zhuǎn)過來之后,就避免了這個問題,非常符合楚文化的一個禮樂文化。”
為了還原2000年前最初的韻味,今年25歲的楚天,既是演奏家,也是復(fù)刻小“行家”。眼前這十余只不同規(guī)格的篪,便是他親手制作的寶貝。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篪演奏員楚天:“為了更好還原這個樂器本身的音色,去把它的魅力更好地展現(xiàn)給觀眾,讓觀眾對它感興趣 被它所吸引,我是通過自己去選材、學制作,差不多從幾千只(竹子)里面,最后才找到一個。”
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的禮樂在兼收并蓄的同時,也發(fā)展出了屬于自己的特色,比如,楚鐘就是在原周王朝的基礎(chǔ)上,融入了南方的浪漫主義特質(zhì)。如今,湖北省博物館陳列著篪、十弦琴、編鐘編磬等120余件曾侯乙墓出土樂器,它們向觀眾訴說著2000年前禮樂之邦的信仰。讓歷史活起來,越來越多的曾侯乙樂器在線下演出,也開始通過網(wǎng)游、影視合作等跨界演繹形式,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頻頻“出圈”。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作曲羅樂:“我們也要與時俱進,通過采樣我們的編鐘的復(fù)制件,手機端的用戶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演奏編鐘,我們就是為了讓幾千年前的聲音,不僅能夠保存到現(xiàn)在,還能更好地被更多人廣泛熟知,更好去傳承包括荊楚文化在內(nèi)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來源:長江云編輯:李萌)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