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引才、科技特派員、共建研究院……多措并舉破解圈內企業人才困局 人才共享為武漢城市圈帶來蓬勃活力

發布時間:2022-04-11 15:49:33  |  來源:云上咸安  

3月30日,12家來自武漢、黃石兩地的企業入駐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企業高端人才“共享”成為新趨勢。

赤壁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熊又升(左二)現場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

4月2日14時,清明假期前一天,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熊又升從鄂州市杜山鎮東港新村徐斌合作社返回武漢。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和鄂州市市級科技特派員,他經常到鄂州的田間地頭,幫助當地提升農產品產量和質量。

每周往返武漢和黃石兩地,也已成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建軍的日常。他牽頭的黃石科創模具技術研究院,自2020年8月正式運營以來,已與35家模具鋼產業鏈企業簽訂技術合作協議,為黃石100多家相關企業提供了技術服務,解決企業技術難題100余件。

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除了急需投資和項目,企業要發展,也急需高層次人才。近年來,為了解決人才引進留用難題,人才共享模式已在武漢城市圈悄然流行。

■ 柔性引才為黃石破解技術難題

模具被稱為“工業之母”,作為制造業的基礎工藝裝備,模具的智能化水平決定產品的市場地位,是推進制造業轉型發展的關鍵。

2020年11月,為了提升模具的創新研發能力,黃石市西塞山區政府和華中科技大學合作,投資約1.2億元共建黃石科創模具技術研究院,依托華中科技大學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力量,重點圍繞模具鋼、模具設計制造技術及相關機械產品設計制造等,開展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服務、人才培訓、分析檢測及交易展示等綜合服務,為黃石模具行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科研創新的動力。

目前,華中科技大學李建軍教授團隊、武漢科技大學吳開明教授團隊、武漢工程大學吳和保教授團隊等4支創新團隊、51名核心專家陸續入駐黃石科創模具技術研究院,為黃石鋼鐵精深加工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而作為黃石市福星鋁業有限公司的科技副總,華中科技大學張祥林教授除了親自上門,還經常派自己的研究生到企業進行技術指導。在張祥林看來,“這其實是一種雙贏,既讓研究生得到了現場鍛煉,也能幫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2021年7月,張祥林被黃石市委人才辦選派到黃石市福星鋁業有限公司任科技副總。上任以來,他幫企業解決了模具仿真、再生鋁精煉提純等方面的技術難題,提升了企業設計人員的素質,建立了模具仿真技術人才隊伍。

“學校的技術能應用到企業的需求上,企業能提高研發能力,學校的科研成果能實現轉化,這種合作是雙贏的局面。”湖北工業大學孫國棟教授認為,科技特派員等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好,雙方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作為黃石市科技局科技特派員,孫國棟服務的對象是三豐智能,這是一家專業從事工業機器人及機器人生產線研發設計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孫國棟和企業合作,完成了復合袋缺陷視覺檢測的技術攻關,提升了檢測速度和精度。同時,企業還和湖工大聯合成立了研發中心。

據黃石市科技局介紹,近年來,黃石開展科研項目“揭榜掛帥”活動12場,291家黃石企業與69家在漢科研院所建立柔性引才、技術合作關系,引進315名高層次人才,解決產業技術難題623項,推動100余項科技成果在黃石轉化生產。

黃石市科技局狠抓產業鏈創新團隊建設,在主導產業技術研究院組建核心創新團隊10個,集聚核心專家58名;在重點產業鏈企業培育省級創新創業戰略團隊2個,評選市級創新創業戰略團隊12個。黃石市創新實施“服務產業專才支持計劃”柔性引才獲評“湖北省優化營商環境典型經驗”。

■ 共建研究院為赤壁攬才聚智

武漢大學教授洪昕林每周除了上課,剩下的時間大部分都在赤壁市。他是赤壁市的產業顧問,一手促成了赤壁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的成立。

2019年,洪昕林到赤壁掛職副市長。當時赤壁已經在大張旗鼓搞招博引碩工程,還建了一個創新聚集區,對準了產學研做規劃。在政策鼓勵下,高校已經有很多科研人員兼職兼薪、創新創業,這種模式有沒有可能搬到赤壁?洪昕林看準了時機,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的運作構想很快成型。

2020年4月,赤壁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成立,施行“事業單位+國資企業”的雙平臺管理機制。高質量發展研究院作為事業單位,由政府派駐行政管理干部負責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基礎保障;作為政府編制機構,利用財政性工作和科研經費,為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人才支撐、技術保障和咨詢服務,讓科研人員擺脫行政體系的束縛。同時成立的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國資企業,由外聘專家教授和職業經理人負責運營管理工作,通過市場化運作,讓人才貼近市場,讓項目來自一線,讓技術服務社會,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擺脫束縛,創造價值。

赤壁市秉持“共建、共享”原則,建設湖北赤壁產業技術研究院,整合政府、企業研發實驗室30多個、10萬余平方米,其中1萬平方米以上的實驗室有5個、5000平方米以上的有8個。

投資3億元建設的赤壁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組建了7大實驗室,試驗設備220余套,現有員工86人,其中全職人員68人(其中博士15人,碩士22人),聘用技術顧問18人;外聘全國各地院校、研究機構專家30多人。

赤壁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是縣級市獲批的首家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一年來,已申請專利共計15項,孵化創業團隊7個,引入創業團隊近10個,孵化科技型企業10多家,當年就實現盈利。

赤壁青磚茶研究院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擔任首席科學家、院長。去年,赤壁青磚茶實現生產產值30億元,同比增長43.3%,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53.3%。

通過堅持發揮自身優勢,自主研發,不斷提高研發能力,赤壁市成功孵化出為鄰環保、珞珈鄰宇、珞瑜科技、生合元科技等14家企業,新申請或技術轉讓專利11項,引進國際首創農業技術成果1項,自研技術成果轉讓3項,在研項目30余個。

同時,赤壁市為19家民營企業選派(聘)科技負責人,幫助企業推動產學研合作,解決技術難題,提升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加大與各大高校的聯系,吸引高層次專家在赤壁市進行成果轉化。

依托高校資源和科技資源,以科技招商為抓手,引進龔健雅院士團隊與無人系統測試基地項目和漢寧軌道、珞珈伊云激光雷達和珈鷹智能科技項目,預計投產后年產值可達上億元;引入青島藻藍項目和洪葵教授珈海藥業項目,引進氫能產業園項目和中南電力設計院儲能項目;引入維達力急需的原材料三代半導體碳化硅材料的上游企業北京綠清,有力支撐了生物醫藥、新能源、電子信息等產業鏈的發展。

■ 科技人才向城市圈下沉

近年來,武漢科技人才力量持續向城市圈下沉和共享。《武漢城市圈科技同興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提出,積極推進“32232”科技工作工程:組織3場創新創業活動,安排武漢市院士專家20人、科技副總20人、博士服務團30人、科技特派員20人等到城市圈八市開展技術支持。

除了黃石,武漢城市圈其他城市,也正享受著和武漢共享科技人才帶來的助益。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熊又升,從2019年起被選聘為鄂州市科技特派員,先后服務過鄂州市澤林鎮萬興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杜山鎮下王村、杜山鎮興港生態農業合作社。

鄂州毗鄰武漢,服務對象遇到問題,熊又升立馬就會趕到現場。有一次,一個合作社稻蝦共養的蝦出了問題,蝦農急得凌晨3時給熊又升打電話。天亮后,熊又升趕到現場,經過查看,發現是因為溫度突然過高、蝦苗過多導致的水體缺氧問題。熊又升指導蝦農往田里放水增氧,很快便解決了問題,為蝦農挽回了損失。

在熊又升的指導下,澤林鎮萬興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獲得了農業農村部頒發的水稻種植基地的綠色證書和有機證書,社會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杜山鎮下王村農民朋友的鮮食玉米產量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環境更友好。通過結合湖北省科技研發項目“抗逆高產鮮食玉米品種篩選與輕簡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技術試驗示范,引導杜山鎮興港生態農業合作社農民選用優質抗逆高產鮮食玉米品種及配套技術,擴大了種植規模,振興了當地鮮食玉米產業。

位于天門的湖北潤馳環保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高新產值達1億元。2021年,該公司15名研發人員獲評工程師、30人獲評助理工程師職稱。這些成績,離不開該公司科技副總、武漢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曾丹林教授的付出。

湖北潤馳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主營廢礦物油回收綜合利用,曾丹林2020年受聘任“科技副總”。任職以來,曾丹林為企業中青年科研技術人員在科研和工藝創新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答疑解惑,幫助企業解決了4項生產技術問題;協助企業形成多項知識產權,其中兩項發明專利已實現成果轉化。

據統計,2021年武漢共安排院士專家、科技副總、博士服務團、科技特派員288人到城市圈各市開展技術支持。

其中,武漢高校院所的12名專家教授以“科技副總”身份入職孝感企業,推動產學研合作,解決技術難題。黃岡地區110家企業與武漢高校院所開展技術對接,建立省級專家工作站27個,引進省級科技副總16人、博士后服務團15人、科技特派員93人。鄂州與華中科技大學共建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研院,目前已孵化13家科技型企業,由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一些科技型企業已走向產業化。仙桃8家企業與武漢紡織大學簽訂企校合作協議,與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建黃鱔產業技術研究院,集中攻克黃鱔繁育和精深加工關鍵環節。天門有58家企業與武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潛江已與武漢工程大學、湖北大學等簽訂市校合作協議。

■ “人才飛地”實現人才共享

3月30日,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舉行招商推介會暨入駐項目簽約儀式,共有12個來自武漢、黃石兩地的項目集中簽約,涉及智能制造、環保治理、新經濟等多個行業領域。

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是黃石對接武漢科創資源的橋頭堡,既是“科創飛地”,也是“人才飛地”。開園不到一年,園區已引入了63家企業和機構,聚集研發人員近300人。

“我們選擇入駐園區設立第二研發中心就是看中了光谷地區的人才資源優勢。”浙江力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力石”)副總裁呂海介紹。

浙江力石總部位于杭州,是一家專注于“數智文旅”“數智鄉村”“數智園區”的技術應用和運營研究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目前主要致力于AI認知、內容算法、虛擬IP、物聯網等核心技術研發,在公司現有人員構成中,研發技術人員占比60%,人才是我們高新技術企業考慮的第一要素。”呂海說,浙江力石在全國范圍內多次考察第二研發中心的選址,最終選擇在黃石注冊并入駐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正是因為武漢光谷高校云集,高素質人才密集度高,借助園區提供的人才招聘平臺,企業能夠與武漢人才資源實現無縫對接。目前,浙江力石在園區內的第二研發中心已吸納30余位高素質人才,今年內計劃將擴充至百人規模。

湖北遠大生命科學與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入駐園區之前,在武漢只有一個4人科研小組負責產品的研發工作。入駐離岸科創園后,僅半年時間,研發小組就發展成為由中科院博士帶隊、碩士學歷占比90%以上的26人“豪華”團隊。

近日,黃岡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的《黃岡市“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也提出了“人才飛地”的建設規劃:到2025年,柔性引進院士20名,引進培養科技領軍人才20名、創新創業團隊30個;每年引進科技副總50名,選派科技特派員150名、國家三區人才70名。高標準建設光谷科創大走廊黃岡功能區,打造離岸科創中心和“人才飛地”,統籌布局建設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校聯合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創業平臺。

《黃岡市“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特別指出,要實施“黃岡·武漢”人才共享計劃。

2021年12月21日,武漢、黃石兩地人社部門在武漢簽訂《武漢黃石人社同城化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加強兩地人才引育留用、職稱評審、技能評價、人事考試等領域合作,定期舉辦人才推介、招聘、交流、研修等活動,聯合舉辦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共建共享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平臺項目,開放共享兩地技工院校優秀師資、課程等資源,促進黃石人才需求與武漢科教資源稟賦互補,共建人才資源融通合作先行區。

2021年12月8日,武漢、孝感兩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簽訂同城化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漢孝兩地人社部門將重點圍繞就業創業、社會保險、人才服務業務等5個方面開展對接合作。雙方將共享企業用工信息,開展聯合招聘活動,促進漢孝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以中高層次人才培訓培養、企業家訪問交流為重點,搭建漢孝兩地中高端人才交流平臺。

人才共享,已成為武漢城市圈的普遍共識,成為推動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最具活力的要素。

(來源:長江日報 編輯:董盈)

關鍵詞: 科技特派員 技術研究院 華中科技大學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