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浩
筆峰塔又稱寶塔,亦稱文筆塔。“文革’期間因”五七 干校”60化人落戶向陽湖度改 名向陽塔。
電峰塔位于向陽湖“五七干校”東岸。系湖北省威下市距咸寧城區3.5公里。代無考,歷經風雨,飽經滄桑,今幸存之塔系清朝道光十八年(188年)由咸寧知縣夏廷樹修建。該塔建在古老自然村張書紳灣嚴家嘴龜山巔峰上(威寧縣志稱張書紳村為書香門第)。且嚴家嘴這個小山丘與淦河水口遙遙相應,平灘曲港,一山巋然,張書紳老輩人稱為“龜山”。
據有關史料記載,夏廷越修建筆峰塔當時的確是滿懷虔誠,希望通過建塔來激勵士氣,振興文教。他在《石塔記》中說:“蓋古者建都立邑,一臺一榭,必與士氣相關,與善氣相應。后世郡縣,多假浮圖之制,置諸城郭川原之上,于以周覽形勝,所在高瞻而遠矚,固守土者之所以不廢也。茲山當波流涌泄之區,回拱旋抱有塔焉。以補峰巒之所未起,倘亦人定勝天之事與?且夫人之學也,先定其規模以從事,猶塔之初其也;日積而月累焉,猶塔之層疊也;超乎塵俗之表,路乎高明光大之域,猶塔之凌絕頂而干云霄也。善氣之導迎,土氣之激勵,學術文風之奮興,不將于塔乎?”
到了光緒五年(1879),曾擔任國史館譽錄的咸寧人余 益杞在《建奎星閣記》中說:“嚴家嘴有浮屠焉, 昔方伯夏公憩亭宰咸時建也。
惟時人文蔚起,掇巍科者趾踵相屬,以至于今,而其前闕如。筆峰塔的修建,有可能助于“才之奇,科舉之盛 也”。筆峰塔在振興文運中,也許起到- - 種暗示效應。
筆峰塔建造是磚石結構,塔高為七層樓閣式18面形,門 額刻有“ 直達蟾宮”四個大字。底每邊長2.2米,塔高28米,塔峰_上幾棵野桔樹長年綠葉蔥蔥,每到金秋十月果實累累。塔原本每層飛檐角上懸掛銅鈴1個。總計56個。每個約重2.5公斤,因歷年銹蝕無存,最后1個銅鈴1966年(文革時期)被盜。塔內有石級石階可登臨至第四層向外眺望,整個 咸寧城景色盡收眼底。“湖干一塔響風鈴,突兀峰嵐影逼青”的奇光勝景,也印證了“咸寧十二都,石硼鎖金鰍;一里三進仕,條河百秀才”。筆峰塔的修建的確給咸寧帶來了文教振興。
2012年咸安區政府將向陽湖筆峰塔修復已納入議事日程,發動社會精英捐資1200萬元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原貌,使開發旅游景點與保護文物古跡為一體。歷經風雨洗禮的向陽湖筆峰塔重現昔日風采。
文字來源:《咸安地名故事》
本中心部分文章為轉載摘編自相關書籍,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地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者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